古都素顏繪 海の京都

京都市三面環山,是一個遠離大海的盆地。不過在京都以外的京都府,則有另一番景象。距離千年古都不到兩小時車程,日本海蔚藍廣闊,那裡物產豐富,景致迷人,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京都另一面。

文_劉華/旅讀 圖_劉華/旅讀、海の京都 DMO 設計_陳巧廷/旅讀

宮津天橋立 沙洲連天地

位於宮津市的天橋立市京都府最壯觀的景致,為日本三景之一。想直接感受其精華,最好的方法是坐纜車上山俯瞰。在飛龍觀,同一條上山道路有兩種纜車可選:一次能乘載多人的全封閉式和簡易單人式,我選擇了後者。沒有安全帶或任何其他保護,一根長桿連接頭頂索道上的椅子便是全部,每人獨坐一個,晃晃悠悠升高,這本身就像是風景的組成,我坐上其中一個,隨著纜車緩緩前行,感到微風拂面。很多時候,腳距離山不過一米之遙,覺得和大自然正進行極為親密的接觸。

車程只短短幾分鐘,但下纜車一回頭,眼前的景色足以讓人心頭一震。作為日本三景之一,天橋立絕非浪得虛名。停車的那個小鎮在眼下濃縮成一小塊,一旁的海面成為此時焦點,大片海水因光影分布而呈現從湛藍到碧綠的多種顏色。中間一條曲折狹長的不規則沙洲格外壯觀,它被滿滿的綠意覆蓋,一側露出一道白邊——那是質感細膩的沙灘,接連一道道平滑弧度,不斷被湧來的海水沖刷著。

初次到訪的人,多數時間會沉迷於以不同角度欣賞眼前風景——站著,或是彎下腰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後者看起來不太雅觀,但卻是解鎖天橋立風景精隨,以及理解其名字的最好方式。

在觀景臺上,我學著前一個人的樣子,以騎馬蹲擋式背對風景站定,彎下僵硬的身子,使勁降低重心,讓低下的頭處於兩腿之間。在感到頭部充血同時,我看到了全然不同的風景——天地挪移,讓那條原本位於海面上的道路「立」了起來,它成了一道橋,連起了天地。在《古事記》中,眼前的這條沙洲是男神伊邪那岐為了與女神伊邪那美相會而打造的橋樑,連接了天界和她在人間的住處。

如此倒著感受天橋立的真諦後,再重新正立其上時,腳下有了一種神聖感。

坐纜車下山後,我步上剛才遠眺的沙洲。它此刻是一條長長的小徑,兩旁松樹不高,但數量多達八千棵,十分茂密。站在一側沙灘,海水比從高處所見更加清澈,在陽光下閃動光澤。

遊覽天橋立最流行的方式,是租輛自行車從一頭騎到另一頭,卻也導致自行車經常被租光。向隅的我,原本打算以步行替代,可看到GOOGLE地圖顯示超過三公里的距離時,我果斷放棄,並迅速決定替代行程:去吃美食吧!

鑽進有數十年歷史的はしだて茶屋,我點了一份天橋立名物:花蛤蜊飯和蕎麥麵套餐。軟嫩的蛤蜊吸飽高湯鮮味的米飯,配著窗外風景,這樣的悠哉似乎好過騎車或步行遊蕩。此時海面上泛起微浪,入海遊賞天橋立的觀光船正巡遊歸來,一群海鷗在船的上方盤繞不絕。

伊根町 船屋、酒和好天氣

如果說天橋立以景色壯麗取勝,那麼和天橋立相距不遠的伊根町,則以世外桃源般的靜謐與村落生活氣息引人一探。

「簡直是日本版的義大利五漁村。」站在伊根町公車站邊的小廣場上,我不禁脫口而出。伊根町位於丹後半島一隅,當地人自古捕魚為生,至今依舊,他們的膚色與樣貌就是最好的證明。沿不軌則的半島海岸線,兩百多個木造建築彷彿樂高拼圖,一個挨一個拚插在海陸相連處,幾乎每個建築底層都附帶「舟屋」,為早年家家戶戶用來停泊船隻之處。

隨著時代推移,船愈來愈大,再難泊進舟屋,使之一度失去用武之地。二十多年前,一些當地人開始將房子改建為民宿,在時髦的Loft風格局裡,二層臥室擁抱無敵海景,舟屋封閉後改成起居室,予人懸浮水面之感。漁業與日常生活融合的體驗感,引來大量遊客,而伊根舟屋亦愈加出名,於2005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群。

一些舟屋改建為民宿,另一些則開啟了餐廳。伊根町自古海產豐富,烏賊和鰤魚更是當地名產。在日本熱播超過二十年的美食節目《食彩王國》,不久前將地一千期特別節目的主題選在這裡,連續兩期展現伊根町的美味。

不過,說起最為特別的伊根町舟屋,既不是民宿也不是餐廳,而是一家清酒釀造廠——創業於1754年的向井酒造。

和外面街道的寧靜形成鮮明對比,向井酒造裡熱火朝天,路兩邊分別是工廠和品酒室,工廠不大,窗外就是大海,整箱的酒正不斷被起貨機運出,裝滿停在門口的大貨車,瓶子相互碰撞,發出清脆聲響。

品酒室是光線昏暗的老屋,斑駁的泥胚牆壁盡忠職守超過一世紀。此時,酒造的杜氏(首席釀酒師)向井久仁子女士正笑咪咪地招呼品酒購物的客人。作為家族長女,向井女士在1999年成為京都府第一位女性杜氏,負責向井酒造的清酒釀造。酒造最受歡迎的伊根滿開赤米酒正源自他在東京農業大學釀造專業的畢業論文研究,以紫黑米為原料古法釀造,酒體呈鮮艷的紅色,甜中富含果香與層次平衡的鮮味,從世界頂級餐廳Noma到2019年G20大阪峰會,都曾出現這款酒的身影。

在酒造買到心心念念的伊根滿開,我一邊琢磨著如何用它搭配晚餐,一邊悠閒地上了山頂。原只是找個地方打發晚餐前的時光,沒想到竟收穫了這一天的精采時刻。短短數十分鐘裡,眼前的景象變化之大,讓我有些影接不暇:剛上山時,烏雲正漸漸聚攏,天色黑道把舟屋吞沒,接著大雨傾盆,只有在一次次閃電中才能短暫看到舟屋的存在。不消二十分鐘,極端天氣嘎然而止,烏雲快速散開,海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在雲影下閃爍著藍寶石般的光,隨著從雲縫中鑽出的陽光而不斷變化形狀。在夕陽沉下前的最後一刻,它奮力投射在岸邊連起來的那些房子背後,為它們鑲起一道金邊。

舞鶴 融合天地

GOOGLE地圖顯示,從伊根町到舞鶴只需不到一個半小時,可我卻多畫了半天時間,捨近求遠地繞行整個丹後半島,探訪從荒僻燈塔、廣袤海岸道遙遠溫泉的眾多隱密地方——那些風景絕對值得這麼做。經過一番漫遊,以一頓美食補充能量在好不過。作為丹後半島豐富物產的集中地,舞鶴海鮮市場正是最適合的補給站。

還沒進門,市場高處招牌旁那只巨大螃蟹已為食客指名方向——日本海以松葉蟹著稱,舞鶴是其重要產地。市場規模不及東京、大阪,但海產豐富度卻一點不差,一個接一個的櫃台擺得滿滿,不論是價格平易的刺身拼盤,或是生蠔、扇貝以及昂貴的整只松葉蟹,選擇眾多。幾乎每家店都提供現場加工,擺滿食物的烤爐在攤位後面滋滋作響,香味不斷飄散。炙烤幾乎是這裡唯一的烹飪方式——最簡單的方式,最能凸顯新鮮食材的美味。

沿著通道來回一趟,海鮮就擺滿我眼前的盤子。整排餐桌就在攤位旁,實現真正的「市場直達餐桌」。丹後島貝在奶油與醬油混合而成的佐料中,不斷釋放更深層次的味道;生蠔嫩滑得彷彿不用咀嚼,就在口中化掉,咻地滑入喉嚨;大海螺的鮮甜略帶一絲苦,卻又有百轉千回的無窮後味…還沒進入城市,光是通過吃,就讓人對舞鶴產生了親切感。

舞鶴小城不光有好吃的海鮮,還有東西二分的年代感和故事。東舞鶴是日本進入現代化的縮影,有海上自衛隊的大本營,灰色的軍艦停泊海面上,它背後整排的紅磚倉庫散發著明治時代風情,如今被改建為博物館、畫廊和商店。

西舞鶴則更市井生活化,並有種荒寂的魅力。長長的中央商店街上,卻沒幾家開著的店,如果不說,很難人相信眼前的地方距離京都市不過一小時車程。我走在路上,發現一家傳統溫泉「若の湯」,這座溫泉已有百餘年歷史,從建築外觀到浴室內部的馬賽克牆都是大正風格,進去泡上一會,我感覺神清氣爽,開車走路一整天的疲勞似乎都沒了。

沿著運河閒逛,腳下木屐一路咯噔咯噔作響,我感覺自己像個江戶時代的武士。眼下的景色也很配合,一抬頭,便望見田邊城跡,讓我霎時想起戰國武將細川藤孝,和關原之戰前發生在這裡的著名圍城。又走了一陣,到了運河出海處的吉原地區,這裡被稱為「日本的威尼斯」,同樣是漁民聚落,只是沒有伊根町那樣的舟屋,小船直接停在百年老屋子前的運河河道中。

海、漁船和古建築,在眼前組合在一起,而成多重意境,自然的京都和古老的京都,在這裡相遇、融合。

圖文摘自:旅讀 No.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