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洛維尼亞的古老傳統中,萬物更新的季節由面具怪物迎來。
離盧比安納 兩小時車程外的斯洛維尼亞西部,在朱利安阿爾卑斯山與義大利邊界交界的地區,索查河切過群山,流經四面環山的童話村落。但在這個晚冬的早晨,卻有一群怪物聚集在烏崁尼亞鎮的郊區。
那其實是斯洛維尼亞版的狂歡節「普斯特」的一幕,源自改宗基督教之前的儀式。多個世紀以來,這項傳統慶典不斷演化,時而因應在位的教會領袖而變遷,後來又受社會主義政權影響而更動。但它始終保留著季節性重生的精神。
普斯特現在是斯洛維尼亞最盛大的文化活動之一。參加慶典的人會穿戴精心製作的手工服裝和面具,有的則會繫上掛著牛鈴的皮帶,在鎮上走動時叮噹作響響──正好用來嚇跑冬天殘留的神靈,迎接春天的來臨。
「普斯特是最古老的儀式之一,」斯洛維尼亞民族誌學者亞內茲.博加塔耶說︰「可以回溯至遠比基督教傳入更早的時代。」
每個村落和城鎮都有各自的普斯特版本和名稱。普土伊的「庫倫托凡耶普斯特」很可能是全國最有名的普斯特,有「庫倫提」之稱的怪物總吸引大批人潮前來。雖然節慶細節或許會因地區而異,但不變的共通點是:怪物總是焦點所在。
在不少慶祝活動中,這些怪物都有召喚春天的能力,並分為「美」與「醜」兩種。美的(通常扮成新婚夫婦、醫生等)會挨家挨戶拜訪,送上禮物並接受款待,喝下該戶人家自製的杜松子酒。這些受訪家庭在接下來的一年會好運連連。
至於醜的(代表魔鬼或亡者的靈魂)則會惡作劇搗蛋。他們的任務就是把冬天趕走,最後「殺死」普斯特(冬天的象徵,通常用稻草人來體現)。醜怪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斯特耶」,他們身穿五顏六色布條做成的繽紛服裝,戴上附有羊皮製或木製惡魔面具的長角頭盔,手臂塗上煤灰。有些村落的醜怪物還會揮舞木製的伸縮夾鉗。一般來說,這支形形色色的隊伍會一路走到城鎮的邊緣,將普斯特點燃焚燒。
每個村落對於古老普斯特習俗各有解讀,而且都以自己的版本為傲。在卡那爾和利格附近的城鎮,這個節日稱為「利斯基普斯特」,並以用金屬薄片敲打而成的發亮面具「巴克利尼」聞名。
巴克利尼曾經是銅製的,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金屬供應緊縮,巴克利尼和整個節慶都因此廢止。到了 1950 年代,當地人在一棟正在重新翻修的房子發現了一具 19 世紀的銅面具。
這個由畫家帕維爾.梅德維斯切克保存的文物,啟發了當地居民布蘭寇 .尼達爾齊齊在1980 年代再次振興面具製作的傳統,並恢復了這個節慶。他現在經營工作坊和博物館,展出他的兩百多件作品。
「我參考了帕維爾.梅德維斯切的文件和畫稿,開始重現幾近被遺忘的古老角色。」尼達爾齊齊解釋說:「在這些狂歡節角色徹底消失前,他以文字和速寫精確地記錄了下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普斯特同時也是一場成年禮。
眾普斯特耶角色追著男孩們滿城跑,在不少節慶版本中都是主要環節。男孩只要被抓到,怪物就會拿裝滿灰燼的襪子,開玩笑地「抽打」他們,揚起一團團煙塵,充滿戲劇效果。這一輪灰燼的洗禮,隱指向普斯特尾聲時燃起的篝火。
隨著春天來臨,滿身灰燼的男孩象徵式地邁入成年,這通常也代表他們將在下次的普斯特中擔任怪物角色,循環再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