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是孕育人類文明的重要河流之一,如今,人類文明的副產品——塑膠,卻充塞了這條印度的聖河。2019 年國家地理學會組織的一個40 人調查團隊沿著 2500 公里長的恆河,從喜馬拉雅山到恆河三角洲選擇了數十個取樣點,調查了恆河被塑膠廢棄物汙染的狀況,其結果令人怵目驚心。
由於恆河流域人口稠密,又缺乏良好的廢棄物管理機制,恆河每年夾帶 6200 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印度洋,是供應全球海洋的塑膠廢棄物汙染物的主要河川之一。而海洋塑膠垃圾的堆積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的說法,如果此趨勢不減,到了 2050年,海裡的塑膠可能會比海裡的魚還多。
但恆河並不是全球海洋塑膠廢棄物供應冠軍。牛津大學的研究計畫Our World in Data 整理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刊登的一項全球調查統計, 2015 年世界最大的海洋塑膠廢棄物輸入河川是長江,該年輸出量達 33.3 萬公噸,是第 2 名恆河的 11.5 萬公噸的近三倍。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統計中臺灣的淡水河也躋身全球 20 大海洋塑膠來源河川之一,以 1 萬 4700 公 噸,名列第16名,甚至高於漢水 (第17名) 與珠江 (第18名)。
長江流域與恆河流域分別有4.4億和4億人口,而淡水河流域入口僅有約630萬人,可見得台灣引以為傲的廢棄物管理與回收成效,可能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值得稱耀。( 2015 年臺灣的颱風較多,或許是造成當年廢棄物進入淡水河數量較高的原因之一,然而颱風是臺灣常態存在的氣候因素,也不僅發生於臺灣。)
如果以人均塑膠製造量來比,則香港更加名列前茅。 2010 年香港每人每天製造 0.4 公斤塑膠垃圾,居全球第 10 ,甚至高於美國的 0.34公 斤。 臺灣每人每天製造 0.25 公斤,位居全球第 33 名,高於英國的 0.21 公斤。而當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每日塑膠垃圾產量僅有 0.12 與0.01 公斤。
因此我們看到恆河驚人的塑膠垃圾汙染,先別忙著嘆息與指責。不如先看看我們自己生產的塑膠垃圾有多少,想想我們能為更乾淨的海洋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