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時是一般人「平均」的睡眠時間,如今卻成為所有人的建議睡眠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產生的壓力對人的傷害極大,而且不利於我們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睡眠量。
這種一體適用的思維沒有出現在生活的其他領域。舉例來說,早在我們考慮到健身狂和久坐生活型態的人有不同需求之前,業界就已經普遍接受卡路里的建議消耗量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了。糖和鹽這類食物有每日攝取上限的建議量,但少於這些量還是可以接受的。每天的運動量同樣沒有指定一個明確的時間長短(超過建議的運動時數通常是好的)。只是在睡眠相關的事情上(不只是睡眠量,還有其他部分也是),所謂「一種標準適用所有人」的看法卻被輕易接受了。
事實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世上有像柴契爾夫人和梅麗莎.梅爾 (Marissa Mayer) 這種一天只睡 4 到 6 小時,卻能管理英國或擔任雅虎執行長的人。也有像網壇傳奇羅傑.費德勒 (Roger Federer) 和地表最快的尤塞恩.博爾特 (Usain Bolt) 這種人,聲稱他們一天需要多達 10 小時的睡眠時間。
撇開到這些極端情況不說,人對睡眠的需求也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的。兒童和青少年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時間。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的統計,14 到 17 歲的青少年平均需要 8 至 10 小時的睡眠時間。成人平均需要 7 到 9 小時。
如果你每天睡眠時間少於 8 小時,卻強迫自己刻意睡滿 8 小時,在不累的時候上床,清醒地躺在那裡,那你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如果你在深夜看了一眼時鐘,開始焦急地計算你將會少睡幾個鐘頭,在輾轉難眠的同時越來越擔心自己睡得不夠,也是同樣的問題── 你正在為了「沒睡著」這件事浪費寶貴的時間。
輪班工作者、航空公司職員、股市交易員、長途卡車司機 ⋯⋯ 這些人晚上根本 睡不到 8 個鐘頭。與我合作的運動員晚上也沒有睡滿 8 小時,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時間緊湊,也是因為他們的睡眠時間不是以時數來計算,而是周期。
R90睡眠法簡單來說就是「在90分鐘內修復身心」。這並非我從1到100之間隨機選擇的數字;90 分鐘是一個人在臨床條件下,經歷睡眠過程中各個睡眠階段所花費的時間。
睡眠周期由 4 個不同階段組成(有時候是5 個),你可以把這段周期簡單想像成沿著樓梯往下走的一段路程。晚上熄燈就寢時,我們等於站在樓梯頂端。樓梯底層代表深層睡眠,也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第一期分快速動眼期 (Non-REM Stage 1)
我們正沿著樓梯慢慢往下走,會有幾分鐘的時間處在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你有沒有曾經誤以為自己在往下墜而猛然驚醒?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在此時,雖然只是幻覺,但這表示我們得重新開始往下走。我們在這個階段非常容易被拉回樓梯頂端:開門聲、街上的說話聲都辦得到。不過一旦成功跨越這個階段,就能繼續往下走到⋯⋯
第二期非快速動眼期 (Non-REM Stage 2)
淺眠時期,我們的心跳速度漸緩,體溫下降。在這個階段,要是有人大叫我們的名字,或一位母親聽到她的寶寶在哭(女人在生物機制上容易受此影響),就會被拉回樓梯頂端。我們絕大部分的睡眠時間都處於這種狀態,所以有時候睡眠感覺就像一道漫長的樓梯,尤其是那些完全困在淺眠階段的人。但如果這是穩定周期的一部分就不算浪費時間。訊息整合和增進運動表現都與這階段有關,繼續往下走,我們便開始過渡到真正的好東西。
第三期 (和第四期) 非快速動眼期 (Non-REM Stage 3 and 4)
恭喜,你已經抵達樓梯底層。在這裡,叫醒我們得花上一番力氣。如果你曾經不得不搖醒某人,或不幸成為被搖醒的那一方,醒來時頭昏眼花、困惑不已,那你一定能了解深層睡眠的力量和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指睡醒後暫時出現的昏沉狀態)的影響力。對夢遊者而言,這就是你跳進舞池開始手舞足蹈的階段。
深層睡眠時,大腦會產生腦波中頻率最低的 Delta 波 (清醒時會產生頻率高的 Beta波 )。我們希望待在樓梯底層的時間越久越好,沉睡其中,因為這裡是我們恢復精神和體力、真正從睡眠獲益的地方。有些讀者可能知道,人類生長激素 (Human Growth Hormone, HGH) 是在體育界禁用的體能增強藥物,但我們的身體天生會分泌 HGH,而且效果強大。美國臨床心理師和睡眠專家邁克爾.布魯伊斯博士 (Michael J. Breus) 形容 HGH 是「所有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了促進細胞生長、修復組織、恢復日常壓力中損耗的體力,從實質(並感覺到)重拾活力的關鍵因素」。我們希望夜間大約花 20%的時間在這裡熟睡,以獲得足夠的 HGH。
快速動眼期 (REM)
披頭四《 螺 旋 滑 梯 》 這首歌中唱道:「重回滑梯頂端,在那裡停住,轉 身,溜下去。」這段歌詞與睡眠的這個階段相當類似。我們重回樓梯頂端,暫時進入淺眠狀態,接著來到許多人很耳熟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大腦在這裡帶我們溜起溜滑梯─大部分的夢境都是由此發生的,於此同時,我們的身體會暫時處在癱瘓狀態。專家相信快速動眼期有益於創造力。我們必須回到樓梯頂端,停住,轉身,溜下去,其重要程度不亞於抵達樓梯底層。這個階段我們大約也得花 20%的時間。嬰兒甚至在這個階段睡了超過一半的時間。我們會在快速動眼期結束後醒來(儘管我們通常不會記得),然後繼續展開下一次的周期。
夜裡發生的每個睡眠周期不盡相同。在較早的周期,深層睡眠會佔比較高的比例,因為身體希望能盡快優先獲得深層睡眠;在較晚的周期,快速動眼期則佔比較高的比例。然而,萬一睡眠時間少於正常水準,大腦就會 在 較 早 的 周 期進入較長時間的快速動眼期,顯示快速動眼期對我們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麼「補眠」─無論是比平常早睡或睡晚一點─純粹是浪費時間的原因。睡眠時間沒了就是沒了。但我們的身體非常擅長為我們亡羊補牢。
理想情況下,我們夜裡會安穩睡在床上,從一個周期過渡到另一個周期,形成睡─醒─睡─醒 ⋯⋯ 的模式,隨著夜晚過去,逐漸獲得越來越少的深層睡眠、越來越多快速動眼期,直到最終在早晨醒來。總之獲得正確睡眠品質的關鍵是:我們需要一連串的睡眠周期,包括所有的淺眠、深層睡眠和快速動眼期,所有這些讓我們有一夜好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