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睜「 宇宙之眼 」,探尋 137 億光年外星世界「NASA 達成了幾十年來的另一個工程里程碑 !」NASA 署長尼爾森讚嘆。繼服役 31 年的哈伯太空望遠鏡(HST)之後,斥資百億美元、歷經逾 20 年打造設計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 於 2021 年聖誕節升空,在發射後的第 13 天,完成太空史上最艱鉅的部署工程 , 接著飛到距地球約 150 萬公里遠、太陽和地球引力的平衡點 ( 拉格朗日點 ,Lagrange point L2),揭開宇宙探索全新篇章 。
韋伯望遠鏡有多厲害?它集結了 NASA、歐洲太空總署和加拿大太空總署技術力,以 NASA 第 2 任局長命名,搭載 6.5 公尺主鏡,幾乎是哈伯主鏡直徑 3 倍( 鏡面愈大收集的光愈多 ),靈敏度更達百倍。韋伯的主要觀測波段為紅外光,能穿透宇宙塵埃和模糊氣體,允許量測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組成和較暗、較冷的天體;但為防止望遠鏡自身發出的紅外線影響,必須在零下 240ºC 低溫環境運作,因此攜帶了各種冷卻設備,以及 5 層薄如錫箔紙、大如一座網球場的遮陽膜,能將 200 千瓦的太陽能消減到不及 1 瓦特 。
不過,要將當今最強、最大而複雜的太空望遠鏡,摺進最寬 5 公尺的火箭, 到太空後該如何正常運作?根據 NASA 官方部落格,包括重組太陽能電池陣列、與地球保持聯繫的天線陣列、上百個驅動器鋪開遮陽膜、扣上副反射鏡, 及 18 片六角形鍍金鈹金屬片組成的主鏡(間隙為頭髮的千分之一)⋯⋯ 部署過程全在超出太空人所及的彼端完成,逾 340 個關鍵步驟得萬無一失,韋伯才能成功睜開「 宇宙之眼 」。
當韋伯完全展開並抵達 L2 後,將開始為期 4 個月的冷卻及校正作業,倘若一切順利,它最遠將能看見走了 137 億年的光,成為人類的「 宇宙時光機 」, 尋找宇宙大爆炸早期,古老星系誕生時的原初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