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上太空

撰文、製圖:泰勒‧馬吉亞柯莫、亞歷山大‧史戴格梅爾

尼爾‧阿姆斯壯在1969年首次踏上月球時,兩隻蘇聯的四爪陸龜已成功環繞月球飛行一圈。事實上,在人類上太空之前,包括昆蟲在內的數十隻動物就已經完成了牠們的太空之旅。1940年代,科學家開始探索大氣最外層的邊界,希望知道人類能不能撐過火箭升空的過程,並在無重力環境中存活;如果成功,又是否能在這樣的狀態下操作太空船。雖然相關研究已不再用到太空犬,但數十年後的今天,小鼠、果蠅甚至水母仍在持續拓展我們對生物在太空與地球上的了解。這些研究書不定有天能提供關鍵資訊,幫助我們將人類送往太陽系外圍,或者治療骨質疏鬆症等地球上的疾病。

微重力實驗室

在多國競相進入太空之際,最初的動物研究只著重在太空旅行的適應能力,以及旅行的安排準備。動物經常單獨或數隻同時被送上太空,有的甚至多次參與旅程。現在,基因定序以及我們對地球動物生命的了解,讓我們更清楚那些生物最適合這樣的研究任務。


以色列 ◆ 1次任務 (2019)
2019年,載有水熊蟲的以色列太空船在嘗試著陸時,墜毀在月球上。

伊朗 ◆ 3次任務 (2010~13)
就在不久前的2013年,伊朗把猴子送上太空,朝發展載人太空飛行計畫邁進了一步。

中國 ◆ 9次任務 (1964~2018)
中國在1960年代中期開始以動物進行太空研究,十年後文化大革命結束,相關工作也隨之趨緩。到了2000年代,太空計畫重啟,但公開資訊相當有限。

法國 ◆ 6次任務 (1961~67)
歐洲太空總署在1975年成立之前,法國就已獨立進行太空旅行研究,並訓練了14隻貓參與太空旅行,當中只有一隻成功在1963年完成往返行程。

蘇聯/俄羅斯 ◆ 69次任務 (1951~2014)
蘇聯/俄羅斯是執行第二多動物太空任務的國家(僅次於美國)。由於跟其他動物相比,狗被認為能維持靜止不動較長時間,因此是早期太空之旅的寵兒。在1975年至1996年期間,蘇俄政府允許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在其生物宇宙衛星任務上進行實驗。

美國 ◆ 98次任務 (1947年至今)
1947年,美國果蠅成為第一種進入太空的動物。從那時起,NASA已支援了對超過30個物種的研究。早期的對象為靈長類,現在最常見的則是齧齒類。美國和其他國家經常與SPACEX等私人企業簽約,將動物送上國際太空站。

日本 ◆ 5次任務 (1992年至今)
1995年,在日本發射的首次動物研究任務期間,日本紅腹蠑螈下了蛋。


萊卡的狗屋 (1957)
莫斯科小流浪狗萊卡是第一隻繞行地球的動物,在1957年參與單程任務。牠雖然成為蘇聯的太空英雄,但在升空不久後就死亡,引發了國際上對於任務動物所受對待的爭議。

漢姆的太空座椅 (1961年)
為了測試牠在微重力環境下的身體功能,首隻上太空的黑猩猩漢姆接受訓練,學會以拉下把手的方式換取食物。他在1961年的太空旅行中,失重了六分鐘。

國際太空站齧齒類棲地 (2014年)
NASA研究用的齧齒類籠舍設計,近十年來大致上沒有改變。科學家在不同研究中使用相近的環境條件,以便比較相隔多年所進行的研究。

圖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 No.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