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時代,引擎技術經過百年演進與優化,使得先進入市場的大型車廠得以延續長年優勢,後進者加入汽車產業門檻較高。
然而電動車時代來臨,從電池、物聯網技術到自駕系統,競爭的要件改變,因而開啟了新舊玩家同場競逐的新局。
特斯拉,無疑是現階段電動車賽道上的超級巨星。憑藉電池技術的改良、有效提升產能,並且透過線上賣車、軟體服務獲利等新商業模式,不但股價一路狂飆,市值屢創新高,也讓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底氣十足地喊出2030年前,年產量提升至2,0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
就在電動車熱潮勢不可擋之時,科技大廠將投入戰局的消息,也日益真確。蘋果喊出要做電動車,將汽車變成裝上輪子的智慧型手機;台灣的鴻海也看準趨勢,與裕隆開發電動車平台,開放更多業者參與電動車技術研發。
此外,一股新創勢力也崛起,像是美國汽車品牌Lucid、中國的拜騰、蔚來汽車等品牌,他們既沒有傳統車廠的文化包袱,也沒有科技公司技術的框架。從誕生的第一天就以生產純電動車為目標,如同一塊純白的畫布,等待被刷上繽紛的顏料,是電動車造車勢力中,最具活力的一派。
至於多年來挾著既有優勢、大多僅嘗試延續性創新的傳統車廠,當務之急就是善用多年累積的技藝、資源及品牌基礎,加速投入電動車技術。
舉例來說,豪華跑車品牌保時捷(Porsche)已訂於2022年前投資60億歐元開發電動車技術,目標是讓混合動力車或純電動車,在2025年占整體銷量50%;奧迪(Audi)則是計畫在未來5年投入150億歐元研發電動車,並在2025年於全球推出至少20款純電動車。
電動車四大勢力儼然成形,現在交通正歷經進入「電動化」的關鍵時刻。
策略優勢:
◯技術最先進、車型最完備、數據最龐大 ◯積極投資新興電池技術以降低成本,擴大市占規模 ◯透過線上銷售、軟體訂閱獲利
台廠商機:
◯電動車內的電子零組件占比提高,加上特斯拉不像傳統車廠需要經過繁雜的「車規」認證,像是廣達、和碩等台廠已打入供應鏈
觀察重點:
◯立基於技術及市占優勢,能否穩定提升交付及出貨量? ◯當傳統車廠大舉追趕,能否維持領先?
策略優勢:
◯福斯、BMW、奧迪等車廠均開發自家電動車平台,降低開發成本 ◯以百年品牌的工藝,以及信任感為核心
台廠商機:
◯傳統汽車零組件多來自歐美日大廠,台灣僅打入二、三級供應鏈。電動車讓台廠有機會切入一級,如台達電充電設備銷往歐日車廠
觀察重點:
◯能否順利完成電動車技術,以及內部組織文化轉型? ◯能否降低車型開發成本?
策略優勢:
◯Lucid、拜騰、蔚來汽車等玩家,沒有既有的包袱與框架,是最具活力的一派勢力 ◯透過產品差異化,與競爭對手做出區隔
台廠商機:
◯電動車內的電子零組件占比提高,又不像傳統車廠需要經過繁雜的「車規」認證,台廠有機會打入供應鏈。
觀察重點:
◯是否能持續募集足夠資金? ◯概念車推出後,是否能順利量產及維持產能?
策略優勢:
◯握有資金、技術及成熟的產品,串聯門檻較低 ◯結合生態系優勢,創造更多商業價值。如蘋果利用Apple Music等產品發展車內娛樂
台廠商機:
◯鴻海和裕隆開發「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有機會替科技廠、新創代工電動車
觀察重點:
◯技術能否突破?造車成本能否降低? ◯能否順利發表、量產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