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大省,由於地處偏遠,山水相隔,與外界及相互間交往較少,這些少數民族以及各個分支都長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在生產、生活中傳承和發展著自己的歷史,形成了人類學上極為獨特的「文化千島」現象。無論是其中的傳統節日、舞蹈、歌唱、戲曲、服飾、傳說、故事、風俗習慣、娛樂競技等,還是具有獨特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風雨橋、鼓樓、吊腳樓等,都從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與中華文化的風采。
彝族的傳統服飾全靠手工縫製,工藝極為複雜,僅在重大節日或重要場合穿著。其服飾在款式、製作工藝、圖案裝飾、色彩搭配等方面極具民族特色。如圖案裝飾多為圖騰、鍾愛黑紅黃三色等。
彝族漆器擁有悠久的歷史,是在彝族古餐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工藝品。關於漆器的產生和應用,彝族文獻《克哲》載:彈毛擀氈阿約阿先來發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來發明;金銀飾器俄木阿火來發明;馬鞍辔件支格阿龍來發明;鐵器金屬格莫阿爾來發明;兵法征戰滋咪阿基來發明;剪裁縫補金覺烏基來發明;紡線織布濮莫尼衣來發明;改土造田普火惹所來發明;造房建屋布盧惹赤來發明;蒸酒釀酒合羅尼渣來發明;狩獵捕獸吉尼多子來發明。
彝族民間歌謠《萬事萬物的開端》中說,髹漆技術是由大約1700多年前的狄一夥甫創造的。相傳,他夢見自己做的鳥形酒壺展翅飛進一片大森林,飛過漆樹後全身都變黑了,飛過杜鵑林後身上又染上紅色、黃色的花紋。於是,他從漆樹中提取出漆,將之塗在木質器皿上,使其有了特別的光澤與亮度。由此,彝族漆器產生了,它包括酒具、餐具、茶具、馬具、刀具、號具以及畢摩(法具)等,約有100餘種。
牛與苗族人民息息相關,牛元素運用於苗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傳說中苗族是蚩尤的後代,蚩尤的九黎集團戰敗後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徙史。苗族對牛的崇拜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時期就開始了稻作。苗族生活在山水間,環境較為封閉,千年來依舊沿襲著農耕的傳統,仍以水稻種植為主。牛作為苗族鄉親耕作的最好夥伴,成為維系苗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們的親近與尊重。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產生了深厚的特殊感情。如果沒有牛的協作,苗族人民是很難解決食物溫飽問題的,自給自足為主的原始農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苗族吊腳樓是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築的典型,到處都有牛元素的運用,如苗家的圖騰柱上佈滿帶角牛頭骨,苗寨寨門上懸掛著帶牛角的頭骨,苗家神龛下放有相連的牛角。除個別外,絕大多數吊腳樓都是三層建築模式(各層間有木樓梯連接):第一層多用於圈養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和農具等。[8]千百年來,苗家吊腳樓第一層必定是有牛棚的,人牛同屋習以為常,顯示出苗族人民對牛的尊重,對祖先的崇敬。吊腳樓多用木料,乾燥易失火,而水能克火,人們相信水牛可以溝通龍王、避火驅邪。吊腳樓第二層明間大門上的木質連楹,一般製成牛角形。苗俗認為水牛威力最大,連老虎也鬥不過它,有水牛把門,可保一家平安。建築屋頂上的飛檐形似牛角。苗族民居是情感意志的物態化,其中凝聚了苗族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生活美學情感和文化意識。
苗家婦女在剪紙上的造詣相當深厚。剪紙的内容既有世代累積下來的部分,那些早已約定俗成,如古歌中的故事傳說等,又有無窮無盡的變化。牛的造型經常出現在剪紙和刺繡中,有的非常喜慶、用色明艷,而有的則一改憨厚老實的常態,變得面部猙獰、雙目突出、凶神惡煞。
苗銀是一直為世人所稱讚的,苗族銀飾造型美觀大方、種類繁多,都有著美好的寓意,象徵著美好與吉祥。苗族銀飾中大量出現牛的造型,最為明顯的是牛角頭飾。貴州省臺江縣施洞地區的頭飾是由大牛角、小牛角、銀帽和銀梳組成,大牛角和小牛角作為裝飾同時出現是施洞銀飾獨一無二之處。它突出表現了牛在苗族服飾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並將其儘可能的誇張和美化。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舞姿奔放熱情,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在凱里臺江縣反排苗寨我們就欣賞到了著名的反排蘆笙舞。鬥牛舞便是牛崇拜在苗族舞蹈上的體現。
侗族有三大寶——鼓樓、大歌、風雨橋。其中,鼓樓是侗族大歌的重要表演場所,而風雨橋(亦稱花橋)則是鼓樓建築群的組成部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鼓樓不僅是侗族人民重要的文化交流場所,也蘊含著豐富的侗族文化元素,既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徵和標誌,也是侗家人的精神家園。
鼓樓不僅是侗族木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也代表了侗族人民精湛的建造技藝。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性,要把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結合在一起。
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一種公共建築,具有造型美觀、結構獨特、歷史悠久、用途多樣等特點。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幾乎每個侗寨都建有鼓樓。而鼓樓的多少,要根據這個寨子的族姓來定。一般是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
從鼓樓所在的位置來看,鼓樓一般建在村寨最中心的地方,而整個村寨便圍繞著鼓樓延伸和展開。鼓樓是侗寨的標誌和象徵,寨子所有的重大活動都在鼓樓舉行。此外,鼓樓還是聚眾議事、排解糾紛、宣講鄉規民約、傳授知識、祭祀的場所。夏天,寨民們在鼓樓大廳中納涼閒聊;冬天,寨民們在鼓樓大廳中燒火取暖;逢年過節時,人們在鼓樓中載歌載舞,歡慶節日;有客人遠道而來時,則在鼓樓中舉行「踩歌堂」的歡迎儀式。
每座鼓樓都是一件巧奪天工的民間建築精品,都在述說著侗家的悠久歷史和文化風情。
鼓樓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徵和標誌,其外形雖與漢族密檐式佛塔極為相似,但建造技藝卻迥然不同,全靠民間工匠們憑藉自身的經驗,運用一把「匠桿」來完成建造。整座建築雖不用一釘一鉚,全用杉木鑿榫銜接,卻異常堅固。鼓樓不僅是侗寨的中心,也是侗族人生活和文化的中心,匯聚了侗族人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它既可以代表一個姓氏,一座寨子,也可以代表整個侗民族。筆者在此由衷希望,鼓樓文化不僅能經受住現代文明的衝擊,而且能借助現代文明,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擁有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