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病毒。封鎖下的生活。對正義的熱切呼求。2020年的照片,捕捉了動盪時期中的人性。
這幅景象很迷人,且一切都很熟悉,只有一點例外。
一對年輕夫妻穿著婚禮華服,正在教堂中完成結婚手續。男方簽署結婚書約時,女方靠近他的肩頭站著。神父手肘倚著檯面看著這一切,慈藹而親切。前景中華麗的金屬十字架和新人後方牆上的木十字架,讓這幅景象更添神聖氛圍。但還有什麼別的。新郎與新娘都戴著能搭配他們正式服裝的布口罩。神父也戴了口罩,以及連著透明護面罩的護目鏡。
若是在一年前,這張由戴維德.貝圖裘攝於義大利巴爾扎諾的照片,會需要特別解釋一番。然而在此時此刻,這張照片描繪的是什麼卻顯而易見。這一幕是我們新生活的又一例―― COVID 下的婚禮。這一幕代表了我們還在學習的困難調適,只為了能在疫情大流行時代繼續過日子。
沒有單一張照片能囊括這一整年的動盪紛擾,在這一年裡,一種具高度傳染性的呼吸道疾病迅速傳遍全球,讓國界封鎖、經濟萎縮、顛覆了日常生活。但在遭病毒重創的倫巴底地區,在這對慶祝結婚時亦遵守新衛生規範的新人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在非常時期找回一點正常的那種迫切感與需求。
這是無情的一年。感覺好些時代彷彿就要終結。除了人類的損傷――死亡、對倖存者縈繞不去的影響、醫院與照護者的壓力――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在富裕國家,失業率攀升。在較貧困的國家,既有的匱乏惡化。國界關閉、旅行幾乎全面中止、混亂的供應鏈,似乎終結了全球化可逆轉的看法。在美國,病毒大肆繁衍,緊急應變的失能又推波助瀾。助長這一切的是深刻的社會與經濟分歧和劇烈的政治惡鬥。隨著這個世界強權背離了自己的盟友與承諾,「美國世紀」似乎即將終結。世界無法將目光從美國移開。在疫情期間,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斯卻又發生另一起讓人髮指的警察殺害美國黑人事件,死者是喬治.佛洛伊德,把情況逼到了臨界點。由「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帶頭,示威抗議蔓延整個夏季,往往遭到來自警方、有時則來自自封的民兵與自衛隊的強硬回應。
美國的歷史似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示威者把過去和現在連結起來,也把他們的憤怒瞄準了頌揚美國暴力歷史的雕像與紀念碑,比如像哥倫布這樣的人物,以及最重要的,美利堅邦聯的象徵。
許多紀念碑都倒下了,其他的則成了聚集點和公民想像力的即興實驗室――尤其是美利堅邦聯的羅伯特.李(編按:常稱為李將軍,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南軍主帥,被當時長期奴役黑人的南方白人社會視為民族英雄)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雕像,如克里斯.格雷夫斯拍攝的照片所示。
每一次事件似乎都強化了這股全國性的癲狂:西岸毀滅性的野火、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的過世、總統感染新冠病毒。全球人看著這場災難,無法移開目光。許多人同時感到擔憂和情緒耗盡,像是某種集體的靈魂出竅經驗。
就在新冠病毒的每日感染率在去年 11 月達到新高點時,美國大選產生了受爭議的結果與制度上的危機。大家最擔心的選舉中止並未成真,但票數的微小差距與幾個州冗長的開票過程,讓著急的大眾倍感挫折。大選結果反映出的是一個深深分裂、且飽受社會對立與陰謀論所害的國家。
如何透過攝影捕捉這樣的一年?首要任務就是匯編圖片紀錄。數位文化的到來,確認了新聞攝影就是記錄我們這個時代最即時、也最有影響力的工具。隨著拍攝和呈現照片的可用工具變多,吸引了帶著各種新觀點的新秀加入,這個產業本來就已經在成長。在女性、同志與酷兒社群、非裔和原住民攝影師及其盟友迫使我們反思歷史、創傷與尊嚴的同時,這個產業也在建立更多元的見解。雖然攝影產業迅速擴張,但仍在我們的可及範圍,這要感謝智慧型手機、高速網路和數位平臺――尤其是 Instagram ――讓可供廣泛使用的影像暴增、趨向飽和。從這方面而言,新聞攝影早已準備好了。
但這項任務比單純記錄來得複雜。在 2020年,由於真實的視野變得狹窄,對影像的需求變得更加清晰。封鎖禁令、社交距離規範和對感染的恐懼結合在一起,以各種仍在持續演變的方式,改寫了社交互動的定義。很大一部分的生活都移到了螢幕上,從商務會議到藝術展演等事物,都轉變成數位形式。在這樣一個突然孤立的時刻,原本已勢不可擋、令人沉迷的影像流,遂成了救命索。「不停滑手機看恐怖新聞」( doomscrolling )這個不斷追蹤媒體貼文以查看最新嚇人新聞的習慣或許病態,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必要的,這樣才能保持消息靈通並和世界連結。
要在這些狀況下拍攝與分享照片,需要的不只是專業能力,還需要做好保護。首先,覺得自己必須記錄歷史事件的攝影師得做好自我保護,記者和所有人一樣行動受到限制,而他們真能移動時又冒著感染風險。攝影師也有保護拍攝對象的職業道德。此外,還需要充分理解到也許早該知道的事――沒有人是安全的,每個人都很焦慮,然而,就像巴爾扎諾鏡頭下的新人一樣,我們都在設法讓日子繼續過下去。
就像《國家地理》雜誌在2020年編輯刊登的所有攝影精選一樣,這個圖輯也有特定重點和角度。它代表以本刊傳統與精神為出發點的一項努力,藥味過去一年提供一些背景脈絡。
最占篇幅的主題是大流行和示威運動,也理當如此。此外,這本攝影集的視角亦擴展到科學、氣候、野生生物和大自然,和本刊長年的關切一致。這些照片也是一種提醒,告訴大家這些領域的工作在 2020 年並未停歇――而我們與那些形塑我們環境的根本力量抗衡的責任也片刻未停。極區的冰層並未因大流行而暫停一年不融化,即使有更多人待在室內讓自然環境承受的壓力少了一些。在人類極度焦慮的氛圍中,來自自然世界的視角倒是前所未有地療癒。
我們該如何同時生活在悠久的歷史與緊湊的當下中?2020年拋出各種緊急狀況,凸顯了這個根本的矛盾。這是在面對生存的不確定時被迫適應的一年。但我們也不是沒有資源。比方說,語言就適應了。像是「禁閉」之類的詞彙,會讓人聯想到維多利亞時代的療養院,還有「隔離」一詞,源自於中世紀的威尼斯,從歷史的暗處被找了回來,並再度流行。新的用語也迅速冒出:「社交距離 」、「 必要工作者」、「開線上會議」――都是描述我們面對疫情仍努力生活的新語彙。
這些照片的張力在於人們在慌亂應對、尋找方法的過程中所展現的人性。去年許多最有力量的照片,捕捉的都是人類的基本行為,如照護、康復、應對、擔憂、等待、反應、抗拒、哀悼。普通的工作。必要的工作。在這樣回歸根本的一年,代表性的照片毋須複雜。某些最令人難忘的影像,其實並不是資訊的堆疊,而是情緒的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