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剪接,是像眨眼一樣自然

本文作者為 David 龔

剪接是影像製作中很關鍵的工作,也是一支片子會不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爛的剪接可以毀了一個很棒的故事;好的剪接可以幫無聊的故事加分,或是改寫故事。

Walter Murch 是很有名的電影剪接大師,曾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效獎、最佳剪接獎。他參與製作的電影有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1979)、《茱莉亞 Julia》(1977)、《人鬼情未了 Ghost》(1990)與《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1990)。

Walter Murch 寫的書《In the Blink of an Eye眨眼之間》,我奉勸所有想學剪接的人都應該看。我當導演之後,看了這本書好幾遍,學到影像敘事的觀念,了解人類用眼睛觀看影像的原理,以及如何透過一連串的畫面傳達故事的情緒。

Walter Murch 說:「最好的剪接,是像眨眼一樣自然。」對他來說,剪接過程中應該優先考慮到情緒,而不是技術。他提出一個理想的剪接要同時滿足下列6 項標準:
1. 情緒(emotion)51%
2. 故事(story)23%
3. 節奏(rhythm)10%
4. 視線(eye-trace)7%
5. 2D 平面(2D plane of screen)5%
6. 3D 動作空間(3D Space)4%

A. 當下的情緒必須是真實的
B. 必須推展故事往下進行
C. 節奏上有趣,且在正確的時刻出現
D. 引導觀眾的視線焦點與運行
E. 三度空間被攝影轉移為二度空間(留意舞台軸線問題)
F. 確保觀眾了解實際空間的所有內容與相對位置(例如人們在房間的何處,和其他人的相對位置。)

(以下是書的節錄)
情緒,是最重要的一項,是你應該無論如何要保住的東西。

如果你發現必須犧牲這六項規則裡的東西去完成一個鏡頭,那就從最後面的一項開始犧牲,一項一項來。

譬如說,如果影片中有某個特殊時刻,你在考慮一堆可能的剪接方式,當你發現有一個鏡頭可以帶出正確的情緒,順利推衍故事的進行,而且節奏上令人滿意,還顧及到視線與 2D 螢幕平面,但它無法保留三度空間的連續性。那肯定是你要的鏡頭。如果沒有其他剪接方式可以有正確的情緒,那麼犧牲空間的連續性是值得的。

每項的比重是我有點隨便放的,但不完全是隨便的:注意清單最上面的 2 項(情緒和故事)遠比下面的 4 項重要(節奏、目光視線、2D 平面、3D 動作空間),而且當你下去做的時候,在大部分狀況下,清單上的第一項「情緒」比下面其他 5 項加起來還有價值。其實,如果情緒對了,而且故事以一種獨特並有趣的方式進行下去,節奏也沒問題,觀眾會傾向對視線、舞台界線、和空間連續性等等幾個次要的剪接問題視若無睹(或毫不在意)。

通則是,滿足清單上排序較高的項目較能模糊排序較低的問題。不過,反之不然。譬如,好好解決第四項(目光視線)會縮小第五項問題(舞台界線),然而如果第五項(舞台界線)沒錯,但是第四項(目光視線)沒有被考慮進去,這個鏡頭不會成功。

我建議的是一份優先順序,如果你必須放棄某些東西,絕對不要為了故事放棄情緒,不要為了節奏放棄故事,不要為了視線放棄節奏,不要為了空間連續放棄視線。

圖文摘自:《廣告雜誌Adm》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