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究竟在紅什麼?

影像的刺激帶來感官的衝擊,影像吸引眼球早已成為既定事實!然而,近年在台灣吹起了一股Podcast風潮,許多歌手,主持人不僅紛紛開啟自己的節目,也悄悄掀起了市場與廣告客戶的大量關注。

Podcast的名稱源於iPod + Broadcast的組合,簡單來說,就是聲音的節目,也可以稱為網路廣播,卻又與廣播不太相似,更準確來說可以說是「聲音版YouTube」。許多知名Podcast節目已逐漸從Podcast這個小眾平台,將影響力擴散到正主流的社群媒體上,傳播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網路用語與文化。

究竟,Podcast為什麼在今年開始百聲齊放?又為什麼可以吸引到眾多高黏著度聽眾收聽?《廣告雜誌》將引領你探究這波浪潮的興起與奧妙!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用聲音催化出微醺內容

文/詹致中 攝/陳羽晴

Podcast是一種存在多年的數位媒體格式,當網路、智慧手機、無線耳機等基礎條件萬事俱備後,盼著多年Podcast東風終於再次吹起,熱潮一路從歐美航向到台灣島嶼。相較Podcast國外傳誦已久,直到近年台灣才終於如小行星首次誕生爆炸,到底背後原因為何?從2015年就關注英文Podcast生態系,2017年也開設並主持Podcast節目《馬力歐喝一杯》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馬力歐 Mario)也坦言:「我也不知道原因。」

最後的媒體自由樂土

Podcast是Apple推出iPod裝置後初次登場,走到至今,當其他媒介早已革命幾番,Podcast進化速度卻異常緩慢。在數位世界中,慢不見得是壞事,反而保有一種反叛,國外曾有觀察家評論,Podcast留存最初網路世界中心化的自由精神,或許是最後一個不被科技商業巨擘集中化壟斷的媒體格式。

「Podcast只要有伺服器就能放檔案,隨時找得到服務廠商搬家,就像早期網路的樣貌。」馬力歐觀察,直到這兩、三年,才有新創模仿YouTube模式,推出集中各種Podcast內容的平台,但相較仍屬分散。

分心做事 專心聽完

為什麼馬力歐從2015年又回頭關注Podcast?「我當時參與《政問》這檔訪談節目,發現視覺輔助性不強,很適合用聽。」

5年前正是影音、直播爭相吸引世人注意力的時刻。但Podcast這種只聽不看得媒介,可以讓人在分心做事的同時,如運動、開車、洗衣等,讓你不自覺就聽完內容。同時,馬力歐也看到美國媒體陸續報導Podcast節目,「沒想到還有人在做Podcast!」由於關鍵評論網以新媒體自許,他也認為應該要推出Podcast節目,於是開始著手研究。

Podcast使用的情境與習慣,跟日常熟悉的影音截然不同,「YouTube影片10分鐘可能很長,但Podcast動輒都30分鐘、1小時起跳。」馬力歐忍為更不可思議的是,「YouTube一集要超過5成觀看率不容易,對Podcast是輕而易舉。」如國外研究機構Edison Research 201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52%的人會把整集節目聽完,41%至少會聽一半。

創造有別文字、影像的氛圍

為了發想Podcast製作內容,馬力歐約了作家王文華請益,當時王文華剛結束多年的廣播節目《愛你22小時》,兩人約在台北的知名威士忌酒吧。由於王文華很少喝威士忌,馬力歐幫忙點酒,竟催生出了節目名稱。王文華對他說:「你看就像現在一樣,好像跟朋友在一間酒吧,你幫他挑一杯酒,然後聊聊天,《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你覺得怎麼樣?」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2017年正式上線,現在選入第四季持續每周更新,中間還穿插不同主題的春日、夏日迷你季。地點最初走遍台灣酒吧,如今進入室內專業錄音間,今年也加入大A搭配男女雙持,創造新的互動火花。

今年夏日迷你季,《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找上同業分享葉永鋕事是20年的性平教育專題報導。節目尾聲,馬力歐特地剪輯一小段葉永鋕母親在2010年高雄第一次同志大遊行時,在舞台上令人動容的呼喊,「這段用聲音聽到,會非常有震撼力。」

「跟文字和影像相較,聲音很不一樣,要有不同的思維和嘗試。」馬力歐回憶最初按著腳本製作,實際剪輯才意識到聲音敘事邏輯大不同。例如,訪談人物一段時間沒說話,再度登場就需要重複介紹,「因為聲音不像影像,不容易拉回播放。」

形式先於內容

做Podcast節目兩年半,問馬力歐製作訣竅是什麼?他借用PRX與Google一起合作的Podcasting 101系列影片,第一集就提到創作者要先回答3個問題:「這是什麼節目?會聽到什麼內容?什麼人應該要聽?」除了上述三點,馬力歐認為「形式」先於「內容」,像要製做成單口相聲或雙主持,是要用講故事或戲劇表演,都會影響對應的內容。

「最重要是持續做下去!」即便一夕爆紅,若沒源源不絕作品,遲早會被市場淘汰。這點Podcaster跟YouTube如孿生兄弟,「穩定產出,固定更新。」是內容創作者的天命,也是宿命。

圖文摘自:《廣告雜誌Adm》 第3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