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海上一片湛藍、海底蘊含斑斕交錯的魚群及兩股洋流,來自台灣各角落的人們像是被海召喚般,在岸邊、海上、海底、深海與海共舞、對話,從這些海之愛好者的好奇、觀察、研究中,我們從與海共存的生物的視野,看到台灣海域的獨特性,那清澈溫柔地靜默流過,也帶出了台灣海洋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台灣的海很迷人,站在不同城市、不同海岸線,都有不同感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說:「台灣這小小島嶼擁有多樣面貌的海洋。」他因為從事鯨豚保育,由這個角度出發進而看到許多台灣不同面向的海洋特性,他說,談起台灣的海就得從「地形」、「海浪的聲音」的關聯開始說起。
「北部海岸屬於礁岩地形,海打在岸上的聲音非常澎湃、大浪一陣一陣地拍打,相對北海岸的地形與浪況,西部則多沙岸,如果注意聽,可以發現浪聲也相對單純而微小;至於南部,則有更多珊瑚礁地形,孕育著豐富的海洋生態;而東部海岸的地勢下沈極快,一離岸便到海的深處,除了海潮聲外、還有海浪打在礫石及攪動礫石撞擊的聲音。」台灣四周圍的海面與海下,可以說是各有特色,風景萬變。
他特別想到2018年因為海洋生態保育而溯源推出「黑潮島航計畫」,曾經邀約跨界藝術家、作家吳明益同行,寫下迷人的字句:「臺灣是一個小到足夠演化出區域差異的島。」他們行駛至不同漁村,看到各式多元的漁具,到了澎湖,感受到島民仰賴海上交通的狀態,「沿海的不同輪廓,對台灣人而言,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人文與生活樣貌。」
因觀察鯨豚為核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駐點花蓮海域做研究,「花蓮海域的特殊性,在於『深度』及『洋流』。」林東良說,「花蓮海洋深度夠深,是北部、西部及南部所沒有的,足以提供適合多元的生物生存之海洋環境。」而東部外海從南到北,以一秒一公尺速度流經、終年不斷的溫暖洋流—— 黑潮,則為台灣島嶼及海域帶來溫暖的海洋環境。
受到太陽照射及海風吹拂,台灣的山脈迎接豐沛水氣綻放綠意,這股洋流也擾動了海洋環境,來到基隆海域,創造出良好覓食的條件及親潮洋流的交會帶,成就了豐收的漁場。吳明益先生甚至寫下:「潮是科學,黑是詩。」來呼應這孕育台灣海域豐富性的洋流及以此為名的鯨豚、海洋保育團體。
「全球有90多種鯨豚,台灣種類就佔了30種、三分之一之多,又以花蓮外海可看到20多種。」他們觀察到鯨豚的生活範圍廣、且季節性遷移。「大翅鯨在二月到三月往北極地覓食時,便經過台灣。」這源自於台灣得天獨厚的環境,每每出海調查,他們總會期待鯨豚群中看到小鯨豚寶寶的蹤影。然而,他也說「海要好,我們才會一起好。」希望與海共好的考量,他們出發遶島、對湛藍海域提出總體檢—— 檢視台灣的藍色國土的變化—— 海域、地景、海洋生物等,是否因為環境破壞而導致變異及生存危機。逆時鐘遶台灣外海一圈,到澎湖、蘭嶼、花蓮、小琉球等51個測點去做觀察記錄。
由於鯨豚是反應海洋狀態最關鍵的生態指標物種之一,於是他們設定三項直接影響到鯨豚的「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等海汙染檢測重點來進行觀察,同時由數據分析來評估整體海洋健康狀況。海洋廢棄物因風吹日曬而裂解變小成為塑膠微粒,國外已有研究發現塑膠微粒進入水循環後,落到極地冰雪、高山、深海中,即使人煙未至,污染已進入各角落,他們調查發現,台灣周圍海域51個測點塑膠微粒發現率高達100%,鯨豚將之食入當然也不意外。鯨豚同時也是聽覺與聲音敏感的動物,水下聲音及噪音是否影響他們的正常行為模式?透過收錄的水下環境聲音,可以進一步了解水裡的噪音,「有些鯨豚擱淺沙灘乃是因為聽力受損,那西部海岸工程是否會造成影響呢?」
另外,鯨豚的食物來源多潛藏在水面下,島航計畫透過「海水溶氧量」檢測,來了解海洋的基礎生產力的狀態。海洋的基礎生產力下降,很大一部份原因來自海水表層藻類快速的生長,在水表層形成阻隔,造成水下無數海中生物曬不到陽光、無法行光合作用導致海水缺氧問題而形成一處寂靜的生物死亡區,這也是刻不容緩需要面對的問題。
從海中生物到海底生物,另一項也是海洋環境指標性的生物,便是珊瑚、海葵及小丑魚。珊瑚的生長條件十分嚴苛,由此也得以感受到台灣海域的得天獨厚,「需有固著性的基底、充足的陽光、溫暖的水流。」相同的,珊瑚也為海洋及環境貢獻了非常關鍵的資源,珊瑚及小丑魚復育的研究員蔡宇鴻說:「珊瑚是最高基礎生產力,功能等同於亞馬遜流域的『海洋的熱帶雨林』。」珊瑚遍佈在全世界溫暖的水域,例如夏威夷、大堡礁、加勒比海等之外,台灣也是重要的分佈地。可見台灣擁有非常重要的海中資產。「我們的海域孕育珊瑚,有珊瑚才有更多其他的海洋資源。」因為魚群會於珊瑚群中覓食豐富的共生生物如小魚小蝦、藻類,形成互利互惠的食物鏈,甚至可以說珊瑚礁就是海中動物的繁殖場,百分之二十五的海洋生物,都仰賴著牠們。
世界上有上千種珊瑚,台灣小小島嶼的海域,就佔了四分之一之多,甚至還孕育了台灣特有種,如:柴山多杯孔珊瑚、台灣表孔珊瑚、台灣蕈珊瑚。「北台灣珊瑚比南台灣的種類少,分別是100多種及400多種。南部水溫變化較北部穩定,當北部遇到冬天低溫珊瑚呈現休眠狀態,南部仍繼續生長。」珊瑚適合溫度在22-28度水溫,台灣海洋的暖流特性給予生長溫度、地形特質創造出具備強光、強流、低營養鹽(水域潔淨)的環境,讓台灣珊瑚成群成膠,養成上千年的綠島大香菇珊瑚群。「這顆世界上最古老的珊瑚群,也是少數超過一千歲的珍寶。」
與珊瑚同屬的海葵,是小丑魚的依附,優游自在又討喜的橘白相間,也是潛水經常會巧遇的小可愛。台灣的氣候、地形、陽光、水質因為極適合海葵生長,因此也同時有利於小丑魚,由於東北保護區海域長年受到東北季風及颱風的迎面風力,影響海葵及小丑魚的遷徙及生存,觀察員每週都會下海觀察其存活率及流放成功率。
「台灣海域的獨特面向極多,創造出沙岸、岩岸、深海、珊瑚礁、洋流交會等地形,同時又橫跨熱帶、亞熱帶區,帶來不同的水溫、水流、海風特性,這在世界各島嶼類型來說,是極少有如此多元自然要件及生態樣貌!」海洋永續將在未來更被無限關注,透過這群被藍海召喚之人的紀錄,讓島國人民感受生活周邊海域的得天獨厚與困境,也共同寫下一篇篇溫柔的藍海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