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s Search Monopoly Complicates a Mental Health Crisis
在網路廣告與搜尋服務領域,Google常表示與Facebook和亞馬遜競爭激烈;事實上,對於服務供應商來說,這說法並不完整,人們瀏覽最新動態不是為了找專家諮詢,也沒有人會去亞馬遜探尋疾病療法。
畢竟很多賣服務的可不像賣書或燈具那麼簡單,以心理治療而言,費用可以非常昂貴,並牽涉高度隱私問題。就有廣告商發現,疫情肆虐的前幾個月間,由於心理治療相關需求暴增,關鍵字價格平均上漲50%,某些單字甚至達到單次點擊10美元的地步,令獨立心理治療師負擔沉重。
除了高昂廣告費,Google近年來大力推動廣告自動化,效果並不理想,如感情諮詢、精神創傷各有領域專家,AI卻不易區分,使得採用「智慧廣告活動」服務的治療師,落入失焦的關鍵字競逐,無從提升轉換率。
此外,Google搜尋結果常從其他網站汲取段落文字,呈現在列表頂端,減少下方連結被點擊的機率。知名網站《關注使用者》(Focus on the User)就批評,網路巨頭對小企業的傷害擴及內容層面、公開濫用壟斷權力,竊取流量與智慧財產權,讓競爭者不公平的曝光待遇雪上加霜。
近來,Google展現進軍醫療領域的野心,優先布局「數據」,如聘請前醫院高管帶領Google
Health,與醫療機構合作,高舉「建置電子病歷系統」大旗,並著手收購智慧手錶Fitbit。用戶藉著網路「自我診斷」的現象日益普及,對病歷資料志在必得的Google,將藉此掌握所有人類的身心,抑或增進社會集體健康的福祉?我們很快就能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