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看板年代

進戲院看片,你可曾注意到影城的電影看板、海報燈箱、電視立體座?這些宣傳製作物扮演吸睛角色,是誘發觀眾是否掏錢買票的重要訊號燈之一。電影宣材隨著時代及科技演進而跌宕起伏,卻也成就了屬於自己的歷史故事。

手繪時代 第一階段:油彩畫在木架繃的帆布上 (約1985~1990年之前)
手繪時代 第二階段:油墨畫在塑膠帆布上 約1985~1990年至1995~2000年之間
手繪退場,電腦噴畫看板登場:約1995~2000年迄今

受訪來賓:金都美術廣告有限公司 董事長 陳王根先生 採訪撰文:法蘭西斯.莊

早年戲院也會陳列電影主題立體座,那時稱為Julama〈日語〉,相當於現在的電視立體座,也是需由師傅手繪,唯以前的立體座沒有電視,主要是把人物、片名等各別於三夾板上刀模裁形後上油彩,再依前後層次佈置,營造出立體感。像日新、國賓、豪華、樂聲等戲院皆是如此做法。陳董心中的經典是國賓大戲院二樓的立體座:「國賓的陳常董很重視設計及畫工,有時候主角人物畫不像時,會要求拆回重畫再去裝置,我們都戰戰競競不敢馬虎。」

為了讓我們一目了然電影看板的歷程演進史,陳董分成三個階段來說明,這些改變並非是壁壘分明的切換,而是行經許多過渡期、摸索與適應,輾轉完成新舊交替。

第一階段

此時的手繪戶外看板,是使用油彩繪於木架撐起的帆布上,像油畫的畫布一樣,唯每片規格是6尺乘6尺(180x180公分)。像國賓大戲院三角窗的中間位置,動用49塊看板,有時兩側也一同包覆做到72塊。畫看板前,需先在紙本海報上打格子,再依比例放樣至畫板上,每片放樣必須嚴格測量、準確到位,否則畫起來會四不像。

1970年國賓大戲院上演《滑鐵盧戰役》(Waterloo 美國上映年份1970),電影看板就做到72塊規挌。陳董回憶:「該片主題是用拿破崙背影為主,我們要畫得很傳神,而且那部片子是大堆頭明星主演的,有大卡司、大場面、大製作,氣勢非常磅礡,整棟大樓的戶外大看板畫起來真的很雄偉!」

這個時期的戲院外牆上不像現在有穩定的鐵架,看板掛上去的時候,非常大費周章,陳董便設計用竹子綁成三角錐底座,類似壁面層板下方支撐架的三角造型,先豎立幾座在牆上,再用竹子橫式的綁住,就一個個疊羅漢式的做法,將底座依序固定在牆面上,這樣工人就可以很順利的將一塊塊看板掛上。

看板上架的最大挑戰,不是施作過程,而是「氣候」。

「每年颱風季節,我們都膽戰心驚,怕看板萬一掉下來會砸傷人!有時颱風來前,會先將看板卸下以求安全。」陳董心有餘悸說:「國賓大戲院有一次掉下一塊看板,砸到一對夫婦。當時太太有孕在身,先生牽著她過成都路,好在先生走比較前面,只砸到先生的腳掌,沒有造成重大傷害,雖然我們有負擔醫療費用,但如果砸到懷孕的老婆,後果不堪設想啊。」

第二階段

以油墨顏料手繪於塑膠帆布上。塑膠帆布的好處是輕便,沒有木架看板的笨重,遇颱風來襲,只需將它捲起綁在鐵架上即可,而且沒有接縫有整體感,更為漂亮。陳董說:「1997年春暉影片公司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當時在台北車站對面,包了一塊電影帆布看板,我們將男主角布魯斯威利畫得超像,在當時也造成轟動,春暉當時的總經理陳俊榮先生高興之餘,還包了一個紅包犒賞我們的師傅。」

第三階段

使用電腦噴畫於塑膠帆布、合成紙、燈片等各種材質上。「電腦噴畫」這個現代科技發明,取代了傳統師傅們的手繪功夫,讓一些學畫電影看板的從業人員,面臨失業的窘境。過渡時期,陳董讓年紀大一點的師傅優退,或介紹他們轉行,或者是轉任其他部門的工作。陳董說:「當年就即刻買電腦及機器來迎合時代需求,讓這些師傅去學習電腦噴畫,這樣也可以讓他們有一個生活上的依靠。從國賓大戲院1995年上映凱文.柯斯納主演的《水世界》(Waterworld)開始,我們使用嶄新的電腦噴畫,呈現在電影看板上,能夠維妙維肖把男主角的神情表現出來,接著北部及中南部的戲院也陸續採用電腦噴畫技術。」

千禧年後,各大影城逐漸減少使用紙本印刷海報,改用海報燈箱或LCD、LED螢幕,電視座更是發揮到極致,結合光電雷射、數位多媒體互動式體驗裝置,而原本走在時代尖端的電腦噴畫,也同樣被日新月益的數位電子看板取代,如同科幻電影呈現的未來世界,戲院佈置物終將全面進入數位多媒體、甚至是3D虛擬影像的時代。

科技進步改變了廣告呈現的手法與方式,雖然師傅們手繪的電影廣告,已在時間洪流中被淘汰,然而,有靈魂、有溫度的經典,未曾被人們遺忘。

圖文摘自:iLOOK 電影雜誌 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