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訊息、被切割的時間,讓現代人的注意力愈來愈低。研究顯示 15 年來,觀眾的平均注意力從 15秒下降到 8 秒,也讓短影音乘勢崛起。受歡迎的短影音,背後有其共通點,這些元素稱之為網感。究竟什麼是網感?現在的網路世代又喜歡看什麼類型的短影音? Yahoo TV 委託創新研究市調公司,透過訪談 12 位網友,總共18 個小時的深度研究,揭開網感的神秘面紗。
獲取新知、掌握潮流是趨使上班族看短影音的原因之一,他們渴望充份運用零碎時間學習,好讓自己覺得有所提升;而學生族群則期望藉由短影音建立生活與同儕的連結,一支好笑的影片會引起朋友互相討論,產生共通話題,有助增進人際關係。
此外,從網友較常收看的創作者影片中可看出,現在網路內容走向分眾化,網友對於創作者的風格亦展現出明顯的個人偏好,例如有人專看搞笑路線,有人只追知識型影片,創作者必須專心營造、強化個人風格與內容,才能持續讓粉絲追蹤。透過這次訪談調查,也歸納出成功短影音所具備的 5 大網感元素:
1. 塑造強烈的個人風格:
這是決定網友黏著度的重要關鍵,也能增加影片辨識度。網路影音的閱聽眾漸趨分眾化,但仍有些共通風格普遍受到喜愛,例如梗很多、夠白爛、真實不做作、本土親切等。除了創作者本身的特色,為影片量身打造固定的片頭、配樂、造型,或是每集出現同樣的梗,都有助建立辨識度及熟悉感,只要網友看到某個固定元素,自然就會聯想到某位創作者。
2. 善用社群流行語或時事:
結合時事梗與社群流行語,像黑人問號、母湯、嚇到吃手手等,讓網友秒懂,同時也越能讓網友產生共感,更拉近距離。
3. 秒懂:
因為網友關注力越來越低,所以如何在幾秒內準確的傳達訊息非常重要。關鍵是將事件化繁為簡,條列成簡單易懂的內容,例如最受歡迎的各種懶人包影片。
4. 節奏俐落鮮明:
過於緩慢的影片容易讓人失去耐心,傳統上習慣的情緒鋪陳在網路影片完全不適用,俐落節奏加上明快配樂,才能吸引網友繼續看下去。
5. 豐富用心的內容:
創作者能否持續產出豐富的內容、滿足網友對知識或娛樂的需求,才是網友願意繼續追隨創作者最重要的關鍵。雖然短影音當道,但當內容夠好時,影片長度便不是重點,許多受訪者都認為,影片長度在 10 分鐘以內都是可接受的範圍。
這次研究也發現,網友對影片的觀看標準也有所提升。除了內容更新頻率,網友也很注重影片品質,例如運鏡手法以及字幕,甚至是後製剪輯、配樂特效等面向的精緻度,都是網友關注的的重點。網路世界充滿實驗精神,在理解這個世代追求的「網感」特徵之後,影音的未來似乎不再那樣難以捉摸。
目前最被廣泛討論的新技術莫過於 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和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兩者在應用上有極為不同的差異,簡單來說,AR 是透過科技載具把虛擬事件視覺化,將虛擬影像帶到現實生活中。
Yahoo TV 的虛擬偶像主持人「虎妮」,常和大家分享最新的電玩、動漫、流行議題,她的一舉一動,包括配音、動態捕捉等都需要強大的研發支援才得以呈現,如此投注心力開發新科技,在台灣新媒體中實屬少見。
AR 虛實結合的特點,應用在電商行銷上也特別讓消費者有感。Yahoo 奇摩購物中心曾推出創新的 AR 互動應用,當消費者打開 App 掃描 Yahoo logo 時,就會出現可愛的動畫虛擬角色「阿虎」,在消費者面前挖礦發折價券,提供有趣的消費體驗,不但創造品牌的互動及差異化,也用科技加深網友印象。
至於 VR360 則是虛擬出一個有如真實的場景,利用頭戴式 VR 裝置,讓觀看者可以藉由 360 度的視角,感受身歷其境的體驗。和傳統腳本不同,VR360 的故事設計更為困難,為了讓觀眾更有體驗感,就要把人直接帶進場景裡,思維得從平面轉換成立體空間,每一面都要有故事、每一鏡都要經過設計,才能引導觀眾感受創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全球數位科技浪潮來得又急又快,但不論是載具運用、技術開發,乃至於大數據浪潮,這些工具只是後盾。最根本的關鍵仍為「好的內容」。想抓住觀眾眼球或將流量變現,唯有提升內容,才能滿足網感世代難以捉摸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