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咀嚼、惱人的蒼蠅、班機延誤、自動語音電話、彈出式廣告……你已經感到惱火嗎?
僅僅是聽到有人呼吸、打哈欠或吃薯片,就會讓易感個體感到嚴重不安。如果能找到更多讓這些人平靜的方法,可能會對我們有益。
想像你在擁擠的機場登機門前,你的班機晚了20 分鐘,儘管電子看板仍顯示航班準時。
你左邊的女子正大聲吃著某種聞起來很可怕的食物。頭頂上方的電視機被轉到了名人八卦節目。你右手邊的男子仍在朝著他的手機大聲嚷嚷,而他身旁的旅客正打算拿東西來殺時間,等等,那是腳趾甲剪嗎?
除非你像聖人般或是沒有知覺,不然前段描述中的某些(或者許多甚至所有)事情,都可能真的惹怒你。當我們經歷到了就會知道惱怒是什麼感覺,但從科學觀點來看,究竟是什麼讓一件事令人惱火?是否有一些事普遍讓人感到惱火,而其他一些則只會讓某個人感到厭煩?科學研究能否提供建議,避免我們被生活中這些惱人的事弄得一個頭兩個大?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在人類所有的情緒中,惱怒可能是最普遍被感受到卻最少有人研究的。大約十年前,我和我的記者同事弗洛拉.利特曼在《煩︰我們為什麼容易被小事惹惱?》一書中提出了這個看法──而且這些年間沒有人質疑我們的說法。
在我們指出缺乏這方面的研究之後,學者是否有著手進行研究?是否有大學成立惱怒科學系、資助特聘講座教授做後續研究,或者開設研究惱怒的主修科目?沒、沒有、什麼都沒有,零。
這並不代表會惹惱我們的事情的增長速度,在過去十年間慢下來了。恰恰相反。想想推特那種無可避免的爆炸式擴張:它曾經似乎是一個有益的社群媒體平臺,如今卻入侵了每一個領域,吸引我們去應付我們原本不關注的事。還有網紅的流行、大量自動語音電話、彈出式廣告,以及目前我最「欣賞」的:電動滑板車,這新玩意兒在移動時會威脅行人的安全,停在路邊時則成為人行道的障礙物。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是什麼讓一件事令人惱火 ?我們的分析結果顯
示似乎有三項要素。
第一:它必定很煩人,但不會傷害身體。蒼蠅在你頭上發出嗡嗡聲令人不悅,但嗡嗡聲不會殺了你。
第二:它必定是不可預料且斷斷續續的。鬧鐘的滴答聲或貓砂盆的氣味可能剛開始很惱人,但隨著長時間持續接觸,它們便不再引人注意。心理學家把這種逐漸能忍受刺激的現象稱為習慣化。然而,當令人心煩的噪音或氣味一下有一下沒有,它每次出現時就會讓人覺得很煩。
惱人事件的間歇特性使它們極難預料(甚至根本不可能),讓你無法做好應對準備。若你已經知道會被卡在車陣中,也許就能淡然處之,或帶上一個能轉移注意力的東西;但是當車流出乎意料地變慢,你就會無可避免地感到痛苦。
第三,也是最後一點:某些事情要真正惹人厭煩,一定是持續了一段不確定的時間。班機延遲一小時很煩,但只要真的是剛好一小時就可以忍受。當班機一延再延,既不給解釋又遙遙無期,那就會讓人極其痛苦。
現在當你讀到上面最後一段時,可能會對自己說,等等,班機延遲也沒有那麼煩人。只要我有一本好書可以看,就不介意在機場等候。這說明了煩躁的另一關鍵特性:它是「高度根據特定脈絡,」美國心理學協會的首席科學主任羅索.席林說:「在不同的個人和文化之間有許多差異性。」舉例來說:同樣是斷斷續續、未經解釋的延期,班機乘客可能會被惹怒,但對飛行員而言就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有一個因文化而異的煩躁例子:假若一個美國家庭造訪一座海灘時,除了他們之外只有另一個家庭在現場,他們往往會把毛巾鋪在與對方保持一段適當距離的地方。但在一些地中海國家,噗通一聲在其他人旁邊坐下是常態,但這種舉動會使許多美國人氣呼呼。
席林說,個人差異是難以釐清惱人事件的普遍特性的原因之一。然而這種個人性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有所幫助。我的精神病學家朋友指出,儘管她的病人可能不願談論自己私密的陰鬱想法,卻不介意抱怨困擾自己的人和遭遇。鼓勵人們分享自己的煩惱,可能是打開他們心靈的簡單方法。
惱人事件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在於它們如何隨著時間改變。十年前的研究讓我們得到一個結論:世界上最煩人的事之一就是聽到別人大聲講手機。我們推測這個行為之所以如此煩人,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傾向要完全理解狀況,但當你只聽了對話的一半,便不可能理解全貌。
當時,手機通話似乎只會讓一旁沒在講電話的人感到厭煩;但如今感到煩躁的似乎變成接電話的人。我指的不是接到自動語音電話,而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最近告訴我,突如其來的電話很煩人,就算是親密朋友打來的也一樣。背後的想法似乎是:傳訊息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打電話?甚至,你應該先發訊息來問是否可以講電話⋯⋯
如果生活中有某些事普遍令人感到惱火,人類生理學或許能提供一些線索來幫助我們理解它們。我們有各種反射動作來保護我們避開真正危險的刺激物。作嘔可以防止我們吃下可能有毒的東西;當有物體朝眼球而來時,眨眼反應可以保護它們;甚至還有稱為中耳肌反射的動作,可以保護我們的鼓膜不受真正高分貝噪音的傷害。
某人身上的噁心古龍水味道之所以令人厭惡,可能就是來自作嘔反射。同樣地,我們對於嗚嗚祖拉這種震耳欲聾的塑膠喇叭的反應,可能是一種自然保護機制的痕跡,幫助我們避開所有高分貝的噪音。
找出煩躁的基本性質的另一種方式,是研究特別容易煩躁的人。就如同研究膽固醇過高的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促成了第一批降低膽固醇藥物的出現,針對恐聲症患者的研究,也可能幫助我們避免被噪音惹惱。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遺傳與罕見疾病資訊中心指出,對其他人而言無害的聲音,卻會讓恐聲症患者產生極大的情緒反應。僅僅是聽到有人呼吸、打哈欠或吃薯片,就會讓易感個體感到嚴重不安。如果研究人員找到更多讓這些人平靜的方法,可能對我們所有人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