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是老台北人生活的足跡,而那足跡的範圍呢,就是沿著淡水河一路漸行,由南至北。
〈西城Taipei West Town〉,是獻給台灣人的線上雜誌,以「傳遞地方精神」為目標,內容涵括隱身台北的老味道、場域、文化記憶及地方意識,不定期發佈深度旅行路線,以及選品擁有土地個性的選品。誠摯邀請全世界的讀者,像個「巷仔內」的內行人般,一同緩步悠遊,跨越時空的、專屬於台北這城市的日常。
百分之百文青屬性的「西城」,創辦人李政道Stanley Lee,是個4A出身的廣告創意人。二十多歲小鮮肉時期,在台灣李奧貝納當小AE,之後遠赴上海,在台灣與中國的精彩城市裡,不斷吸收、累積了城市的商業繁華氣息,以及文化沉澱的故事,融合成自身對城市文化視野內蘊,引領著這位廣告創意人,從看到老城市開始,思考著該如何保存自己故鄉的老故事!
從2008年到2011年,是開始建構起心中的文創動力庫的時期。從上海到北京的跨國廣告創意人經歷。那段時光,置身於不斷成長的大城市裡,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創意大格局風起雲湧,李政道說只有一個「爽」字可以形容!「你提的案子,是可以直接幫公司換錢的!你會覺得自己不是做牛做馬、做豬做狗,是能夠把自己的 PKLH,套到公司的載體跟 JVUJLW[ 裡面,然後再用過去做廣告的思維,去想一些有趣的概念,然後客戶就買單!」
如同大多數在上海討生活的廣告創意人,李政道在十里洋場的日子就是「忙翻」,一天要提 3個案子,整組人馬被客戶追著生產創意,簡單來說,就是個「有趣的生產線」的概念。之後到了北京,迎來「半年不開單,開單吃半年」的盛況,與台北及上海類似卻又不太相同的大手筆、大預算,在北京的生活型態反而偏向更多的交際應酬。就這樣,在異國一線國際化大都會裡,廣告創意人們平日忙碌,得空相聚閒聊放鬆,腦肝心以菸酒澆灌,拼命飆創意瘋狂消耗能量,愛恨野心想望鄉愁等各種情感交織,也認識了許多奇妙的人。
回台灣後,李政道選擇了創業,與朋友共同成立了「身體都知道獨立工作室」,其實沒什麼差別,一樣接案、提案、拍片、結案。之後各自單飛,再成立了「人生知道創意製造所」,想要「用人生寫故事,用故事說廣告」。從想法(Insight)、眼睛所見(visual)、口語傳播(copywriter)、接觸體驗(interactive)。強調技術、存粹、情感、溫度、氛圍、美感,盡可能的創造品牌廣告其中的故事與價值,與消費者的小宇宙對話。從策略規劃,進行到品牌企劃與執行,從概念、設計、影像、文字、品味裡,協助客戶找到屬於自己品牌的故事。
一直當著說故事的人,協助客戶找故事、幫客戶說故事,這樣的定位,對於廣告人來說根本就是理所當然。有一天,李政道在西城漫步,走在老城想著心事,赫然發現自己正在一個故事場域裡行走。
直到走進西城,才想起有一種生活 ...
只賣一種東西的商店,夜裡無人的台北紅磚巷。
每個早晨九點推車經過的肉圓伯伯,打開蒸籠一湧而上的白煙。
用硬幣交換巧克力豆的雜貨店,廟埕早午餐,
蚊子電影院,騎樓閒打盹的理容院阿姨。
還有不小心會撞見的歷史現場。
多麼令人安心,這些快要被我們忘記的,都還在這裡。
但就快了,也許
就是明天。
李政道感覺到,台北西區,是台北市區最後一塊給人好好生活的地方。從萬華開始沿著淡水河往北:城內、西門町、大稻埕、台北橋,到大龍峒,畫出了一道奇妙的時空交會線。無論對於一個在台北區打滾10年的南部小孩來說,或是一個台北長大習慣於東區繁華的「城市小孩」來說,台北西區都是個不可置信的存在。
比如說,有著動不動就30年起跳的小吃攤滷肉飯,吃的是歷史,還有7、8點就早早打烊的超有個性商店,以及無數說得出故事的街區建築,比起紐約毫不遜色。而相對低廉的生活物價,還有悠哉的阿伯式生活步調,一切的一切,彷彿周遭有一個結界,把舊式美好的lifestyle完整的封存在這裡。
「我們的夢想是,要讓故鄉裡這些細微美好的事永遠不變。」李政道說起歷史緣由,台北由西城發跡,直到現在,西城仍令人安心的滿佈忠於各行各業、貫徹信念的人們,那裡有廟埕前搖曳的氣根和閃動的金色樹影,夜裡無人的紅磚巷裡很可能不小心撞見歷史現場。所以「我們以西城為名,由台北為起點,講述的其實是台灣人的故事。西城 Taipei West Town將持續紀錄這座潮濕城市裡平凡的小事,誠摯的邀請迷途在都會間的讀者像個內行人般走進台北的日常,不由得發出『嗯,原來在台北也能這樣生活啊!』的驚呼或嘆息,續寫她的繁華。」
於是,2 個住在大稻埕、鍾情這個老社區的市井小民,因為希望台北西區這麼有味道的地方,在大家的心中可以不只是迪化街,所以會有事沒事和各位分享台北老城區的生活知識,好吃好玩,奇人異事,和日常點滴。
「邀集大家來進行一個好好過日子的動作。」西城由線上攝影師及寫手組成的團隊,低調、挑剔、偏執,不甘願讓生活間的理所當然被遺忘,在一切消失殆盡前,捕捉城市縫隙裡美的瞬間,作為對西城滋養了大台北的感念。以文字及攝影作為詮釋觀賞日常秩序的途徑,因此,體驗非常主觀、出於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