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她們的聲音

撰文:李永適

從19世紀晚期女性爭取參政權開始,直到21世紀的今天,#MeToo反性侵運動在全球發酵,一百多年來女性依然在性別平等的道路上努力,在這一期女性專刊中,我們要讓女性訴說自己的故事,聽她們如何在家庭與工作環境中勇於發聲。在男性主導的傳統領域,卓越的女性多半沒有得到應有的讚揚,許多女性科學家與居里夫人一樣傑出,包括封面上的物理學家吳健雄,她以實驗方法驗證宇稱不守恆,讓李政道和楊振寧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自己卻沒有獲得肯定;即使過了半個世紀,美國矽谷高科技領域依然存在性別歧視,華裔律師鮑康如在控告前東家凱鵬華盈遭到敗訴後,如今主持「包容計畫」以促進科技產業的包容與多元,她認為今日女性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獲得公平對待。」爭取與男性同工同酬仍是女性提升經濟地位必須拔除的障礙,根深柢固的社會規範讓女性至今甚至無法取得墮胎權而失去應得的醫療照顧,我們看到太多女性為追求主控權的生命故事,過程中最需要獲得的協助其實來自男性,如同律師賴芳玉在接受訪問時說:對女性而言,未來十年必須發生最重要的改變是「男性要加油」。如果男性無法認同女性追求的平等,我們依然無法前進。

寶貴的影像庫照片

每個影像酷的照片都寶貴地記錄了照片攝影當時的年代。在瀏覽早期圖檔以尋找本篇報導和新書《國家地理女性影像集》要使用的照片時,我們驚訝地發現過去對女性的定義竟如此狹隘。這些照片往往很美,有些則是滑稽或悲傷,甚至令人震驚,不過卻反映出各時代的偏見和常習。

這個影像庫保存了國家地理學會自 1888 年成立以來,所累積的超過 6000 萬張圖片。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是對各種不同社會與文化中的女性,全世界最完整的視覺紀錄之一。

20 世紀初期,受到當時攝影技術的限制,加上強烈的西方殖民主義觀點,《國家地理》雜誌通常將女性拍攝成帶有異國情調的美女,呈現她們身穿當地服飾或袒露胸部的模樣。這反映出拍攝者的身分:大多數是白人男性。隨著技術的演進,《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女性變得不那麼被動,但仍側重於傳統的典型身分,如妻子、姊妹、母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婦女才以更多身分出現。戰後,雜誌又回到呈現女性操持家務的視角;女性笑臉迎人的形象又持續了幾十年,直到1970 年代,以未加粉飾的觀點呈現生命面貌的攝影方式興起為止。

我們的影像庫還記錄了照片背後的女性的歷史,也就是《國家地理》雜誌早期少數幾位女性攝影師和攝影編輯。作家兼攝影師伊萊莎.賽得摩爾首次掛名攝影師的篇章出現在 1907 年 4 月。一般認為她是首度有彩色照片刊登於《國家地理》雜誌的女性,當時是 1914 年,刊出的漂亮的照片是在日本拍攝後經手工上色。雜誌的第一位專職女性攝影師凱瑟琳.瑞維斯於 1953 年獲聘。另外兩位專職女性攝影師比安卡.雷維斯與茱蒂.科布,則分別在 21 年和 24 年後才受聘。自此之後,《國家地理》雜誌持續尋求更多女性攝影師來拍攝報導。

我是當時那些年輕攝影師的其中一位。我從 1988 年開始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自由攝影師。 2013 年,我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首位女性攝影總監。正如右頁的標語所示:親愛的,我們大有斬獲!

如今,在國家地理影像庫成立 100 週年的此時,為我們雜誌拍照的女性攝影師比以往都多,透過她們的影像講述真實女性的真實故事。我們樂見「女性凝視」,女性攝影師看待世界的角度可能與男性不同,選擇強調與探索的主題也不同。多虧女性攝影師的眼光和影像,我們才有機會為讀者呈現世界的全貌,而不只是其中一部分。

圖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 No.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