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大募資平台Makuake,如何繳出最低失敗率
「我是募資平台的受害者…..350萬美元的贊助金額、2萬多張訂單,只完成8千多張,多數的贊助者等了6至’8個月還沒有等到產品……許多人已經在抵制,不再對募資平台或類似的平台贊助。」
根據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公布的數據,有62%的專案未能成功,產品如期出貨率不到兩成。如上述讀者碰到的延遲出貨,又或者沒辦法出貨、收到的產品破破爛爛等種種原因都讓群眾募資平台蒙上一層信任陰影。但也許最讓贊助者感到氣餒的,是群眾募資平台的「免責態度」。如Kickstarter上就直接寫道:(募資達標後)Kickstarter不提供退款,完成專案的責任全權在專案發起者身上。
但隨著群眾募資成為主流,變調的群眾募資專案,正迫使世界最知名的募資平台Kickstarter與Indiegogo做出改變,儘管他們仍不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但也在不斷嘗試降低失敗的風險。
群眾募資中的科技與硬體領域,誕生了許多天堂與地獄。如Facebook旗下的VR設備Oculuc,也是誕生自群眾募資平台的明星產品;但同時也有像募得10億台幣,卻宣告倒閉的Lily無人機,或最終燒光現金、清算出場的模組化手錶Blocks。
在這類型的專案上,Kickstarter與Indiegogo看法一致,想盡辦法提供專案發起人更多的協助,特別是那些第一次投入硬體製造的專案發起人。
Kickstater跟電子元件經銷商Avnet,以及協助團隊進行產品規劃的Dragon Innovation合作,甚至自行成立了Hardware Studio,協助團隊從手工走向量產。當出現無法出貨的專案,Kickstarter還會介入協助找出癥結點。
Indiegogo則攜手《財富》500強的電子元件經銷商Arrow Electronics,並在今年推出送(Guaranteed Delivery)」的贊助方案。利用「保證遞送」方案來募資的團隊,必須在出貨後才能收到資金。也就是說,這已不是過去「我沒錢,但有夢,你來贊助」的群募方式,團隊必須事前就有一定的資金來開發產品。
除了跳脫單純的平台角色,想辦法讓出貨率提升、降低消費者的不信任感之外,兩大群眾募資平台也都在重新評估業務的進行方式,在核心概念上轉型。
在外界看起來,Kickstarter與Indiegogo的核心精神正往不同的方向前進。Kickstarter持續往創意藝術領域前進,在群眾募資精神與風險中保持平衡;Indiegogo則往更商業化發展。
「致力讓創意變成現實」是Kickstarter高喊的理念,這幾年來Kickstarter一直把重心往藝術、電影製作人、設計師的領域前進,沖淡了不少科技味。儘管成功的科技類募資專案,所募資金額占所有類型的18.55%,僅次於遊戲(24.9%)與設計(22.6%),也阻擋不了Kickstarter為創意工作者實現夢想的動力。
今年4月,Kickstarter新任執行長阿茲.哈桑(Aziz Hasan)寫給內部的信件中,也重申協助獨立創意工作者、藝術家的目標,希望能藉由募資的方式,讓創作保持獨立性,「在Kickstarter上募資,意味著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如何創作。」
不只喊口號,Kickstarter更在2015年重組為公眾福利企業,在創立的企業章程中,其中一點就是:Kickstarter致力於藝術,並宣布每年將稅後利潤的5%,捐贈給藝術和音樂教育事業。
Indiegogo則更往商業性發展。Indiegogo的「保證遞送」條款,等於打開雙臂歡迎大型公司進駐,讓成熟的產品用預售的形式在市場試水溫。今年5月才接下Indiegogo執行長位置的Andy Yang,在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表示,「群眾集資不僅是一個很好的市場調查方式,同時在廣告行銷上也有很高的效益。」
如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樂高、佳能(Canon)都在Indiegogo上發布新產品,其中通用電氣所推出的製冰機更是募得8億6,000萬新台幣的好成績。
此外,Indiegogo也在2017年成立了商品販售平台「Indiegogo Marketplace」,進入電商領域,除了販售募資成功的商品外,即便不在Indiegogo募資的商品,也可以在平台上販售。
比起Kickstarter與Indiegogo的調整與轉型,日本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Makuake則在一開始就相當清楚自己的定位,選擇在每一個募資案初期就做好十足把關,「我們的失敗率應該是世界最低。」Makuake執行長中山亮太郎自信地表示。
Makuake針對每一個專案配置策展人,並要求專案負責人每周更新進度。「畢竟一旦失去信任,就無法挽回了。」中山亮太郎強調,Makuake不僅僅是平台的角色,對消費者必須負起責任,中山亮太郎將這點歸功於日本文化。
舉例來說,日本消費者很難接受不準時出貨,因此Makuake對於專程相當要求,「我不覺得Makuake審查有特別嚴格,以消費者角度出發,標準自然就在那裡」。
而比起實現夢想,中山亮太郎也很直接地說:「我們不是為了募資存在,而是要讓產品在量產前就有亮相的機會。」Makuake想打造一個注重行銷與POC(概念驗證)的平台,就跟他們的名字一樣,「maku」是幕、「ake」則是打開,讓消費者打開幕簾,搶先窺探尚未問世的產品。
因此Makuake成 為品牌切入日本「試水溫」的場域,如台灣新創英霸聲學透過Makuake募資,共募得3,500萬日圓,成功在日本打開知名度。
但不可否認的,正如中山亮太郎所說:「還是要教育消費者,群眾募資有其風險存在。」不管是謹慎的Makuake,又或者是不斷降低出貨風險的Kickstarter與Indiegogo,只要群眾募資還沒變成預購平台,就一定存在著不穩定因素。但群眾募資帶來了太多驚奇,也有太多故事誕生於其中,只能期望各種不確定性,能成為推動募資環境更完善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