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羅伊岑醫學博士,是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首席健康官,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麥克.克魯潘醫學博士,是電視節目《奧茲醫生秀》的首席醫師。兩位醫師長期以來都認為良好的健康與良好的飲食有關。他們的新書《何時吃何物》(暫譯,原文書名為What to Eat When)中提到,新興的科學證實了「要維持良好的體重、預防和治癒某些疾病,以及過一個快樂長壽且有活力的生活,何時進食和吃什麼一樣重要。」
在《何時吃何物》於2018年12 月底出版之前,兩位醫師作家接受了《國家地理》的訪問。
我們對自己的生物時鐘都很熟悉,這種晝夜節律在特定時間傳送化學訊號幫助我們清醒、入眠和做其他活動。其實呢,我們還有個食物時鐘,它也有類似的目的:在我們進食時,讓體內化學反應也一起同步。
按照這些時鐘的運作,最理想的進食方式是在一天中較早的時段攝取多一點能量,然後較晚的時段攝取少一點。但我們的身體卻渴望相反的情形,即在一天的尾聲攝入更多熱量,在早上攝入較少熱量。這是早期人類食物供應不穩定所遺留下來的特徵,那時儲存熱量是有利的。現在這種進食計畫安排卻對我們的健康有負面效果:動物和人體研究都指出,這樣的進食方式與體重增加、慢性病和早衰有關。
所以,我們需要戰勝這種由渴望驅動的進食模式,改用另一種方法:早上吃多一點,晚上吃少一點,使進食模式和我們的內在時鐘一致。我們稱之為時間營養學。
對目前的飲食習慣做一些調整,有助於同步我們體內的系統。其中有兩件事情特別重要:
1) 只在白天進食,也就是把飲食時間限制在大約12 小時之內,或者更少更好。這表示晚上不能再搜刮冰箱了。
2) 早上和中午吃多一點,時間愈晚吃愈少。提前攝入熱量,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留到晚上才攝入,你的身體就會在最佳狀態,也能更健康。
我們幫助大家在日常中學習如何做到這點。但我們也用另一種方式定義「何時吃」。我們的身體會根據生活中發生的事而改變,所以我們需要調整飲食內容以達到最佳狀態。在書中我們列出常見的情況,針對應付這些情況時該吃的最佳食物提出建議,並解釋這些建議背後的科學意義。
這種飲食法最終帶來的就是延長壽命,還能預防疾病,在某些情況下來還能控制或逆轉病情。採用這個飲食計畫可以全面提升生活品質:睡得更好,更有活力,整體而言更加健康。
又餓又怒時:烤鷹嘴豆。它有健康的蛋白質和纖維,而且還能吃得嘎吱作響,既能滿足飢餓,又能讓人消氣。
首次約會時:利用緩慢提升能量的約會前食物來安撫緊張的心情:全麥吐司(複 合性碳水化合物)搭配酪梨、核桃(優良脂肪)和火雞肉片(健康的蛋白質)。
生病的時候:阿嬤是對的:雞湯是有益的,原因有幾個,除了會影響黏液的黏稠度,也含有抗發炎的成分。
工作面試前:吃早餐時,在燕麥片上撒些亞麻粉,兩者能提供健康的脂肪和維生素,可幫助強化專注力和大腦皮質功能。咖啡有助於提升注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在面試前45分鐘喝一、兩杯,但可別喝太多。
保護大腦時:鮭魚含有健康脂肪,已證實可以保護腦部對抗記憶相關的健康問題。羅伊岑最愛的一 種食物是:鮭魚漢堡早餐。
頭痛欲裂時:菠菜。它含有維生素B群和其他營養,已證實有助於降低偏頭痛的發生率。
家族易罹癌:多吃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花椰菜,甘藍菜)。這些蔬菜具有抗癌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