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愛吃的空間設計師兼餐廳老闆,跟王嘉榮(以下簡稱Tomy)聊「吃飯」,他可是有很多經歷與想法。也正因為「吃」這件事影響他的生命甚劇,所以從「吃」延伸出的一切細節當然也不可馬虎了。這天傍晚我們和他一起造訪新餐廳 TOWN by Bryan Nagao,從這個他經手空間設計的作品中,看見他擅長營造氛圍與唯美畫面的設計本事。「到底好好吃飯,吃的是『飯』,還是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伴著自然酒沁涼入口,Tomy 的一千零一個關於吃飯的細節要開始了。
說起來Tomy的角色算是個Slash,總在吃貨、空間設計師和Biteology餐廳老闆(以及一個孩子的爸)之間彈性輪轉,因為有一對愛吃懂吃又會做菜的父母,「吃」影響了他生命中許多片段。「小時候,吃飯被規定一定要認真吃,全家不會看電視,父親也一定都會配酒。」傳統本省家庭餐桌上已有餐酒搭的形式出現,加上父親喜歡吸收外來文化,也愛去酒家和朋友交際,各式功夫料理、酒家菜的精緻口味也這樣被父親帶回來分享給家裡,由母親的巧手將味道重現,例如佛跳牆、蛋黃豌豆、鑲花枝,到現在過年依舊會出現在餐桌上。而且從吃飯時邊聽父母說菜、討論烹調方式、調味細節⋯⋯這些對Tomy來說,就像一種淺移默化,無形中開啟他更多味蕾感受的連結。
因為繼承了吃貨父母的DNA,平常和太太一起下廚做菜、嚐菜、試菜,也成為Tomy生活裡很重要的片段。即使不是自己做菜,「吃飯」在他的生命中也從來不是馬虎的事情;自己愛吃這點前面已說很多,人生中也遇到許多跟自己一樣的吃貨,而且「愛吃」還為他開闢出一條意外的道路:就是開了Biteology (咬學問)這間餐廳 。許多人都聽過咬學問的故事(因為Tomy和太太常在自家工作室的院子裡烹煮午餐和員工一起吃,許多人越來越好奇聞香而來,Business就這樣從賣外帶三明治和deli開始了⋯⋯),感到新奇的是他賣deli,同時也是小酒館。一個意外開出的餐館,不僅食物得到很好的口碑,空間設計的想法也驚艷很多人,「我想開一家心中理想的餐館。」Tomy剝下一口麵包,邊吃邊說。而對於一個天秤座,AB型的設計人兼吃貨來說,什麼條件才能叫做理想的餐館?
「吃飯有時候跟食物沒有絕對關係,而是一切一切,小到器皿的使用,大到氣候、感受,甚至人與氛圍的組成,都影響吃飯當下的情境體驗。」所以Tomy提到,咬學問之所以是他心中理想餐館的樣子,是因為建構出了一個「畫面」。「我想到的是希區考克電影裡的場景,那些顏色與風格會特別讓人難忘。」濃郁暗紅色的地毯,配上藤編椅與大理石桌,深色木質壁櫃,暖黃的燈光以及一些紅銅的廚具點睛,色調、質地與空間配置達成平衡,如果加上一位白西裝的紳士在裡頭用餐喝酒,畫面肯定非常和諧。
「吃飯就是吃一個想像空間,擁有一段美好的時間。」這次Tomy帶我們造訪新餐廳「Town by Bryan Nagao」(由夏威夷日裔主廚Bryan Nagao繼香港之後落腳台北的餐廳),空間設計也是由他操刀;除了質感到位,也能感受他所說的「置身於一個畫面裡」的想像。「夏威夷讓人有種自然奔放的感覺,加上一點二、三〇年代復古爵士的情調,讓它化身為一個不那麼嚴肅的社交場域。」入口吧台、櫃檯和出菜區則是灰白色和深綠大理石與霧金系金屬的摩登混合,再往內走去,熱帶叢林氣息的深綠色系壁紙和深棕色木質地為整間餐廳奠定一個沈穩的基調;靠牆一排半圓大沙發配深綠大理石圓桌配上拋物線立燈,人數多的客人坐這裡很能拉近彼此距離。中間一排四人方桌以土耳其藍的絨面座椅,搭配桃粉色餐盤,是讓人在當中最難忘的視覺驚喜(這個驚喜也包括配色的精準與巧妙)。所有質地與色系搭配得宜,這裡再度看到一個重點——「整體平衡」,也正是Tomy對於食事設計的核心看法。「除了尊重食物本身,整體搭起來應該要是完全剛好,沒有一點是過度突出或不足的,要很和諧,這也是一種對菜色的慎重對待。」加上微暗且不直接照射的燈光和爵士樂為整體氣氛點睛,所有細節便會組成一個絕佳情境,且賦予這頓飯「想像空間」。
「『食物』應該多方嘗試,你會知道其中的優劣;而『想像空間』則會為這頓飯帶來更多珍貴的感受與記憶。」試著問他最難忘的食事體驗發生在哪間大餐廳或好私廚嗎?他則說是和太太在巴黎蜜月時,某間咖啡館裡的早餐飲食記憶,「並不是可頌或咖啡有多可口,而是情境氛圍到心情,一切都剛剛好。」一切細節到位,整體平衡,這種體驗其實才是最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