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不乏美食的寶島,這也反映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長輩口中的「呷飽袂?」是帶著祝福而親切的問候,扎根在潛意識裡「吃」似乎成為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第一道橋樑。位在大稻埕的行冊,如同其名「一本會走路的書」,閱讀是它的核心,這在受數位與影像刺激溺愛的時代聽來有些格格不入,但行冊創辦人 Ting 卻選擇以味蕾作為開端,試圖引起兩者之間的共鳴。在味覺創造第一個良好印象之後,行冊將帶來更多關於文化的體驗與展開尋找自己的旅程。
閱讀是陪伴 Ting 渡過生命黑潮找回自己的燈塔,為了分享這個改變生命的方式,Ting 將書房列為行冊第一個確立的空間。或許是巨蟹座念舊的天性使然,特別喜歡老物的Ting 最初希望以老屋建構行冊,最後找到了現在的據點,並意外地發現這裡曾經是台灣新文化先賢蔣渭水先生創辦的大安醫院,而在蔣渭水先生提出的《臨床講義》中,正巧「圖書館」也是蔣渭水先生給台灣人的處方籤之一。
但是如何讓人走進圖書館?比起文字的慢熟,食物或許是更親近人群的選擇,因此 Ting 決定以餐飲作為讓人們認識行冊的起點,三層樓的空間以三種吧台詮釋各自供給的養分,一樓咖啡吧向蔣渭水先生致意的特殊造型座席提供隨意坐臥暢談的歡愉,也先讓顧客對所在的地方歷史有初步的認識,接著二樓是以地中海飲食文化為基礎的飲食吧,這項在2013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文化,強調食材原味疊加最協調的味道供給身體適當的養分,似乎也呼應著行冊空間不改變建築結構的加法設計,三樓書吧則是行冊最重要的精神,透過精心設計的結構來到這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百種讀書方式,充實內在也從肢體找到自己。
「文化體現了人的價值」從閱讀出發的行冊在與歷史的巧遇和發現飲食文化的精髓後,組合屬於自己的文化。透過無國界的味覺語言,邀請每一位來到行冊的顧客在三層樓循序漸進的空間裡,品味背後隱含的文化意義,也在老屋新意的空間裡以最放鬆的姿態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