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結合學習的潮流

文、圖=楊寧茵 銀亨全球共同創辦人

進入Roadscholar.org網站首頁只有一個大大的輸入欄,問:「你想學什麼?」 (What do you want to learn?)

奇怪?這是一個關於熟齡旅遊的網站,應該是列出很多行程才對啊?但不必懷疑,這的確是Roadscholar.org的首頁,一個美國知名的熟齡旅遊網站。

兩位創辦人年輕時當背包客行遍天下,在邁入退休之際,有了更多時間和金錢去旅行,卻發現市面上沒有他們想要的商品----結合年輕背包客環遊世界的浪漫情懷、在旅行中透過學習而繼續成長的機會、可和同行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以及介於豪奢和背包客棧間樸實平價,但有特色的食宿選擇。

這就是「Road Scholar」的由來,自1975年成立以來,每年在全世界150個國家推出約5500個行程。他們定義參加者為探索者、冒險者和世界的學生,因此所有行程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學習」。

以學習為要素的行程

參與Road Scholar的祖孫共遊行程,有的主題十分有趣,例如祖孫共同學習如何像李昌鈺博士一樣抽絲剝繭,找出凶案關鍵;或是走訪景點回顧重要戰役、學習美國歷史;參加地中海郵輪旅行,也不只強調郵輪的豪華與便利,而是以沿路賞析文藝復興鉅作為主題,從巴賽隆納到威尼斯,看歷史建物、逛博物館、鑑賞大師名作,聆聽專人講解,還有小組討論,絕對是燒腦行程。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全世界旅遊界的主要消費者,他們腦力、財力、體力樣樣不缺,所以對於旅遊的要求十分多樣化。傳統走馬看花的跟團行程,不愛:吃好住好但毫無原創性與特色的行程,不愛;雖然不求上山下海、日行千里,但太過鬆散、對身心靈沒有啟發的行程,也不愛。

傳統旅遊景點的風土民情、歷史文化,透過谷哥、維基百科、寂寞星球等就可取得,已經不再是學習的關鍵內容,更深度、更具原創性,並結合體驗的學習行程才能吸引熟齡客群。

以學者為導向的旅行也不僅限於退休族群,越來越多專業工作者會利用參與國際活動和參訪團來強化本身的知識與能量,例如台灣長照界經常舉辦日本的參訪見習團,我自己也帶過幾次到矽谷、英國和荷蘭的海外參訪學習團,這些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最快學習和理解國際模式及新知的充電機會。這類參訪行程的設計多元且紮實,從失智農場到老人住宅;從科技照顧到熟齡就業等。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不同背景但對銀髮產業有興趣的人士參與。

熟齡族喜愛深度意義的旅程

此外,有意義的旅程近年來也很受熟齡族歡迎。1960年代由美國總統甘迺迪倡議成立的「和平團(Peace corps)」開始看到當年這群追求和平與愛的嬉皮,以「50+」的志工身分回歸;原本流行於青年世代的「Gap Year」,其實也有些退休者開始嘗試,希望透過一年的時間探索和追尋自我,踏上深度意義的旅程,定位人生的下半場。

我和創業夥伴昕伶於2013年帶著台灣10位不老騎士去美國,在北加州也招募了十餘名美國BMW重機志工,載台灣騎士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展開四天三夜的「騎蹟之旅」。這段行程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許多志工以為是在替長輩圓夢,但一路行來才了解,原來,受益的是我們自己啊!

圖文摘自:Anke安可人生雜誌 Vo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