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到底是什麼?
科學告訴我們,種族並沒有遺傳學或科學方面的根據,反而很大程度上是人為標籤,用來定義和區隔我們。
19 世紀前半葉,美國有一位很著名的科學家山謬爾.莫頓醫師。莫頓住在費城,他喜歡收集頭骨。
他對供應來源毫不挑剔,不管是從戰場搜羅或從墓穴偷取都來者不拒。他最有名的一顆頭顱屬於一名愛爾蘭人,那人以罪犯之身前往塔斯馬尼亞,最終因殺死並吃掉其他罪犯而遭吊死。莫頓對每顆頭顱都施行相同程序:塞入胡椒種子(後來換成鉛彈)再倒出來,確認頭骨的容積。
莫頓認定人類可以分成五個種族,每個種族各有特質,對應到上帝決定的位階等級。莫頓宣稱,根據他的「顱骨測量法」,白人(或稱高加索人)是最聰明的種族;東亞人(莫頓用的名詞是「蒙古人」)固然「靈巧」且「容易教化」,但仍低一階;接著是東南亞人,再來是美洲原住民。黑人(或稱「衣索比亞人」)位於底層。南北戰爭前數十年,捍衛奴隸制度的人很快就擁抱了莫頓的想法。
「他的影響力很大,特別是在美國南方。」賓州大學人類學家保羅.沃夫.米歇爾說,他展示現在存放於賓州大學博物館的頭骨收藏給我看。我們看著一個特別大的荷蘭人頭骨,這具頭骨協助拉高了莫頓對高加索人智力的估計值。莫頓於 1851 年過世之時,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醫學期刊》盛讚他「為黑人身為低等種族給了真實的定位」。
如今莫頓是眾所皆知的科學種族主義之父。過去幾世紀以來,很多恐怖的暴行都可回溯到這樣的想法:某個種族不如另一個種族。也因為如此,參觀他的收藏是令人不安的經驗。而且讓人相當難受的是,莫頓的遺產至今依然與我們同在:種族區隔持續形塑我們的政治、鄰里及自我認知。
即使科學告訴我們種族實際上與莫頓的主張全然相反,情況依舊如此。
莫頓認為他發現了人類之間永遠不變的遺傳差異,但他做研究的當時(略早於達爾文提出演化論之前,更遠遠早於發現 DNA 之前),科學家並不知道性狀如何傳遞。近來的研究者從遺傳學層次看待人類,如今認為整套種族分類理論都是誤解。事實上,科學家著手組合第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時,他們的的採樣對象刻意包括了自我認同為不同種族的人。 2000 年 6月宣布結果時, DNA 定序的研究先驅克雷格.凡特評論指出:「種族的概念毫無遺傳學或科學根據。」
過去數十年來,遺傳學研究揭示人類的兩個深刻事實。第一,所有人類都是近親,比所有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更近。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基因組合,只是除了同卵雙胞胎以外,每個人的基因都有細微差異。科學家研究這種遺傳多樣性,重建出人類族群的系譜樹,於是揭示了第二個深刻事實:實際上,所有現存的人類全是非洲人。
我們「智人」這個物種在非洲演化出來,但沒人知道確切時間或地點。最近發現的化石出自摩洛哥,顯示現代人的解剖特徵遠在 30 萬年前就開始出現。接下來的 20 萬年左右,我們仍留在非洲,但在這個時期,各個群體已開始移動到非洲大陸的不同區域而各自獨立,開始建立了新族群。
人類就像所有的物種一樣,隨機突變造就了遺傳上的變化,即生命密碼 DNA 發生微調。突變的發生機率大致上是固定的,所以一個群體存續得愈久,這類基因突變就累積得愈多。同時,兩個群體分隔愈久,他們得到的獨特突變也會愈多。
研究人員分析現今非洲人的基因,推斷目前住在非洲南部的科伊桑人,代表了人類系譜樹最古老的分支之一;非洲中部的俾格米人也是歷史非常悠久的獨特群體。這表示人類家族差異最大之處,並不是一般認為的不同種族(例如白人、黑人、亞洲人或美洲原住民)之間,而是出現在像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這樣的非洲族群之間,他們彼此間分隔了好幾萬年,甚至在人類離開非洲大陸之前,就已經是如此了。
遺傳學告訴我們,現今非洲人以外的所有人類,都是大約在 6 萬年前離開非洲的那數千人的子孫。那些移民與現今東非一些群體的親緣關係最近,包括坦尚尼亞的哈扎人。由於當年的移民僅是非洲族群的一個小子群,因此只帶走遺傳多樣性的一小部分。
在遷移路途上的某處,也許是中東地區,那些旅人遇到另一個人種,尼安德塔人,並與他們交配;更往東走又遇到另一人種,丹尼索瓦人。據信這兩個人種都在歐亞大陸演化出來,源自於更早遷出非洲的某人族物種。有些科學家也認為, 6 萬年前的大規模移居,其實是現代人第二波出走非洲。若真如此,以我們現今的基因組看來,第二波出走的人徹底取代了第一波。
相對而言,所有這些移民的後代拓展到全世界的速度非常快。大約 5 萬年前,他們已抵達澳洲。約 4 萬 5000 年前,他們定居在西伯利亞,而約 1 萬 5000 年前,他們已經到達了南美洲。遷移到世界上的不同地方後,他們形成了地理上各自孤立的新群體,過程中也各自得到某些獨特的遺傳突變。
這些突變大多無益也無害,但偶爾會有某個突變在新環境下有優勢。在天擇的壓力下,這個突變會在當地族群內快速散播。例如高海拔的氧氣很稀薄,因此對於遷移到衣索比亞高地、西藏或安地斯山脈阿提普拉諾高原的人來說,能幫助他們應付稀薄空氣的突變就是大加分。同樣地,伊努特人的基因突變也有助於適應以海洋動物為主的高脂肪酸飲食。
有時候天擇顯然偏好某種突變,但原因不明,EDAR基因的變異型370A就是一例。大多數東亞和美洲原住民後裔至少有一份370A,很多人有兩份;不過這在非洲人和歐洲人後代就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