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邊緣化的共融藝術 INCLUSIVE ARTS

「藝術能夠改變世界嗎?」是討論藝術的價值時常提出的問題。愛爾蘭文豪 Oscar Wilde 說藝術是世界上唯一需要被認真看待的事情,而藝術家卻是社會中唯一從不認真的人;美國普普藝術家 Andy Warhol 說恰當地利用藝術可以讓人免於責難,而藝術家是一群創造你不需要的東西的人。然而在上述這種藝術是崇高純粹的於社會無用論點,以及藝術的極端功利主義論點之外,依舊有一群人相信藝術對於社會的價值,他們認為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共融藝術Inclusive Arts 便是這樣的存在,當身心障礙者、年長者甚至是街友這些弱勢族群經常成為社會議題時,共融藝術的推廣者選擇用藝術來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地位。

由倫敦 Tate 美術館所舉辦,今年是第二次的 Tate Exchange泰特交流計畫,是一個將藝術置入社會的實驗,在融入各種不同的聲音之時,讓藝術成為能夠產生力量的全民常識與公共議題。今年Tate Exchange 以「Production」為主題於 9 月 28 號開始,並邀請到來自各國超過 60 位的藝術家參與,共同呈現過去 60 年來藝術不同形式的活躍,並幫助民眾了解藝術的定位與能耐。對Tate 來說,藝術是否能改變世界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早在今年初 1 月,Tate 美術館就與友好學術機構 University of Brighton 布萊頓大學舉辦一系列關於共融藝術 Inclusive Arts的講座,目的在於用藝術改善社會上的弱勢或被邊緣化的族群的生活,如學習障礙者、身心問題者、年長者、街友、難民等等。藉由來自藝術、電影、動畫、視覺藝術、治療師、講師、大學教授等各領域的講者親身分享共融藝術的參與經驗,讓我們瞭解用藝術關懷這些族群可能獲得的知識、靈感與啟發。而 University of Brighton與 Tate 除了合作舉辦講座,在先前雙方就曾發表共融藝術演出「Smudged」, 結合 Rocket Artists 的視覺藝術與舞團 Corali Dance Company 的表演技巧,在過程中演出者藉由動態的肢體與知識交流達到自我表達的平等,個體相互交融並合而為一完成表演。「從初期工作坊到最後成功而受歡迎的演出,能夠看見有學習障礙的藝術家用新技巧、新概念與新媒介來做實驗是很棒的。」Tate Modern 的公共企劃策展人 Liz Ellis 如此說道。

共融藝術 Inclusive Arts,包含銀髮藝術發展與參與、障礙藝術發展與參與,無障礙藝文空間推動相關議題,一直是英國關注的面向。

圖文摘自:PPAPER Issue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