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纖細的 但永遠值得

文字=顧瑋 攝影=侯俊偉

講到白色的食物設計,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米了。米是主食,也是母食。理所當然的存在,久了卻忘卻了要好好吃飯,「少吃飯,多吃菜」小時候父母的叮嚀言猶在耳,難怪我們食米一年比一年少。

在日本,尤其是在精進料理的料亭,白米飯不只是主食,更是主菜。總是在山珍海味過後,端上一鍋剛剛烹好的土鍋白米飯,米粒吸飽水閃著美味的光澤,搭配非常樸實的漬物,你可以完全感受到主廚的自慢,直球對決,以本質論勝負。我印象最深刻的料亭炊米,米跟指定農戶直接購買,連烹米的水都是直送自產地覓得的超軟泉水,品米的搭配,沒有配菜,只呈上三款天然鹽,以最單純的調味引出米甘甜的旨味。還有另一個此生難二回的品米經驗在京都的「未在」,以茶懷石的概念,米的烹煮跟我們一般習慣的口感很不同,下較多的水,口感介於稀飯與一般白米飯之間,但米的顆粒仍保留完整。主廚說,這是他認為最可以品嚐米的甜味的烹煮方式。

除了白米飯,爆米香也是個無可替代的米的記憶。童年時最喜歡賴在街邊米香車旁,等待「爆」的那一刻,碰的一聲,香氣隨同水氣煙霧迸出,倒出爆好的米香裹上麥芽糖,放涼後切塊裝成一大包,捧著還溫熱的這麼一大包回家,就是那個年代心滿意足的小確幸。長大後嘴刁了胃小了,傳統的滋味可以偶一回味,但總感覺沒這麼容易滿足了,於是我們在糖漿裡加了桂花釀,桂花清雅甘美但容易散味,得一步步調整溫度、調整用量,才好不容易把花香凝在米香上頭。美總是纖細的,不易得的,但永遠是值得的。

米的極致精進作品,在我的想法裡,非「清酒」莫屬。講實在,清酒真的是個非常「浪費米」的作品;需先將原料糙米碾至精白,精白程度從10%~90%不等,依等級而定。米碾得越精白,表層的蛋白質跟脂質磨去越多,僅留下以澱粉質為主的心白,糖化後製成的米酒越是甘甜,雜味越少。台中霧峰鄉農會酒莊,以其馳名的益全香米,挑戰大吟釀,精米步合45%。一開封,香氣襲面而來,真不愧是芋香米品種,滋味清甜甘洌。每每品嚐到精白程度很高,珍貴的大吟釀,我總時時提醒自己這美味的代價,但也會同時想起曾聽過日本木器職人三谷龍二來台分享時說道,因為木頭很貴,要做深碗之類的器皿總是心痛非常,「但也是那些被鑿去的木屑,給了器皿力量。」

圖文摘自: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Issue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