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的秘密》Jackie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電影,這又是一部完全針對明星打造的演員獎電影,北美媒體喜歡用「明星專屬」(star-vehicle)這個詞來概括這類電影。區別是,這類電影大概在1980年代大片熱潮還沒有興起之前,主要是為商業票房考量,隨著特效技術的突飛猛進,明星票房價值愈發式微,明星經紀人的地位卻越來越重要,近年來這類電影的主要趨勢愈來愈指向奧斯卡獎項,由奧斯卡獎的肯定再來反哺電影票房。
《第一夫人的秘密》整個劇作的立意徹底就是為了展示扮演第一夫人的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的演技。甘迺迪總統從去世到葬禮這段日程,成為波曼展示第一夫人起伏不定人生狀態的表演背景。在《第一夫人的秘密》中,波曼幾乎出現在每一個鏡頭,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不斷地用各種超特寫鏡頭,近距離的貼住波曼的身體與臉龐,表現其最細微的儀態,說話的動作幅度。
這種高度功利化的美學構成如今已經成為好萊塢有志於得獎傳記片的範例。每年或多或少總會有類似的電影。有些電影甚至還直接因此讓演員稱帝稱后。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就是憑著《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拿下了奧斯卡影帝。《愛的萬物論》本身是一部極端平庸的電影,本來拍攝活人傳記片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又是霍金這樣一個奇人,編劇能做的也就是勵志煽情。而演員之所以會接這個題材,還是因為角色本身所蘊含的強烈戲劇性。僅僅是殘障的身體,就夠瑞德曼好好發揮了。於是影片最後變成了一場近乎於演員選秀的綜藝節目,戲院觀眾的身份更接近遊樂場、馬戲團的遊客:我們來好好欣賞一下瑞德曼是怎麼演活身障者的吧!
這種路線之集大成者非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史翠普(Meryl Streep)莫屬。今年史翠普第二十次獲得奧斯卡演員獎提名,作為一名演員,如此記錄誠然令人嘆為觀止,但如果我們細數她近年的一些作品,影片本身品質其實大多乏善可陳。讓史翠普第二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鐵娘子:堅固柔情》,根本就是一部和《愛的萬物論》同質的電影,史翠普的每一個鏡頭似乎都是在向觀眾表示駕馭鐵娘子這角色的難度之高。史翠普徹底將電影表演變成了cosplay遊戲。狄卡皮歐的職業生涯軌跡,因為《鐵達尼號》的演員獎失意而改 變,從此之後他接演的所有電影,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那座奧斯卡小金人。甚至一些大牌導演如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也會故意設計一些完全沒必要的展示所謂演技的戲碼,比如《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中那狼狽不堪的爬行段落。《神鬼獵人》The Revenant更是狄卡皮歐這種心態的極致之作,電影徹底淪落為華麗刺激驚險的野外生存真人秀。這一次,美國影藝學院還真的買帳了。所以今年再次出現《第一夫人》這樣的電影毫不意外。
奧斯卡的評審機制當然是這股歪風的根源所在。作為電影產業的年度考核機制,奧斯卡的評審總是試圖將所有與美學有關的參數指標化、數位化或者量化。這表現在極端區隔化、精細化的獎項類型設計與定位。對於一件產品來說,考核部門為了考核標準化的資料,必須對生產機構的每個部門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與這種評審機制形成截然反差的是歐洲三大影展。以最有聲望的坎城影展為代表,奉行天才論、作者論的坎城,從來都是將導演放在第一位考量,導演在坎城的評審舞台,是唯一真正的明星。坎城永遠是先肯定電影,之後再考慮究竟頒給這電影、這導演什麼名稱的獎項合適。以至於到今天,全球大部分媒體還是搞不懂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獎和金棕櫚獎,作為獎項本身區別到底在哪裡?金棕櫚獎難道不是評審團評出來的嗎?坎城也有演員獎,《花樣年華》讓梁朝偉獲得了坎城影帝,但走紅的卻是王家衛。除了影帝自己,沒有人會記得去年的坎城影帝是誰。簡單總結,對電影構成中的產品屬性、藝術屬性強調的輕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歐洲影展和奧斯卡機制對演員獎評選的態度取向。歐洲影展先肯定的永遠是與導演藝術直接相關的電影整體,以能夠量化評估為第一考慮的奧斯卡機制則更注重精細化的單項指標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