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頂著搖滾之王的頭銜,每回登台總是萬眾矚目,吸引大量的鎂光燈聚集。攝影則是他在音樂之外,另一層創作的投射,而他早已用時間與作品證明了這個行為之於已身的意義。《Shopping Design》在他全新攝影書發行之際,邀請伍佰分享此次作品背後的起心動念與創作意涵。
因為有光,才得以看見陰影;有了生活的反芻,攝影者的創作理由進而切實而豐滿。似乎無需擔心伍佰在音樂上的耀眼表現掩蓋了他的攝影光芒,創作從來就不只一種方式,透過他在影像上的靜心凝視與長期耕耘,我們更能立體化地觀察品味他眼中的每一則故事。
伍佰早在 2007 年就發行個人首本攝影書,即便當時自承尚在摸索階段,但如同其對待音樂的原則──「誠實面對自己,不討好任何人」卻早已表現在他的照片上。「我當然會有崇敬的攝影前輩,但我抗拒模仿這件事。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經歷,忠於自我不是更能抬頭挺胸嗎?」伍佰笑稱,他剛出道不是沒有唱過西洋歌、也嘗試寫過 blues,在發現那根本不適合自己後瀟灑轉向,於是我們聽到了〈白鴿〉、〈斷腸詩〉、〈空襲警報〉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
伍佰從不諱言自己對底片相機的鍾愛,為何此次會想要用手機當創作工具?「我希望和全世界分享自己眼底的台北百態,即便是乍看雜亂的事物,也有我認定的美感在其中,因為這個理由,我選擇了更容易貼近題材的手機。」2014 年,當時正忙於第三本攝影書挑片工作的他,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如果大家不知道我是誰,將會如何看待這些照片?好奇心驅使他匿名開設Instagram帳號,在聚集黑白照片的社群中,他大量與世界各地的網友交流分享。「實在是太有趣了!我每天都可以看到波蘭、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各地人士的生活即景,這些照片真實又充滿生命力。」這就是伍佰此次作品的濫觴。
「我時常覺得自己身在台北,卻又不在台北裡面。」這樣的自我定調,促使他累積喜愛的景象集結發布。正因為美醜是主觀意識,伍佰相信,遵循個人的心之所向,每幅畫面一定有值得被傳播的理由,不受構圖或題材牽制,因為這正是他眼中的台北之美。
問起在攝影上是否曾有苦無靈感的時候?看似狂放不羈的他,透露自己其實喜歡「被規定」。除了個人專輯,他也幫其他歌手寫歌,不同合作對象的音域限制或需求曲風,這類的局限反而讓他創造更多可能性,放到攝影一事同樣通用。「很多時候局限反而是一種助力,它會變成創作渴望,讓自己產生鬥志,找到另一個尚未被發現的出口。」
如今攝影之於伍佰的生命意義已更加篤定,重要性不亞於音樂。我們得以繼續窺見他隱身於人群之中,捕捉當代的社會風景,拼湊出未盡的人生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