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化行銷感覺很新穎,但其實是再傳統不過的行銷方法,只是大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參與了遊戲化;有效導入遊戲化,不但是行銷的一大助力,還有帶動品牌行銷之效果,並且有效深植消費者的品牌印象。
今日許多數位行銷工具或方法,都能從傳統行銷或實體行銷中找到相同的軌跡,並以此參考、延伸出各種行銷方法;而遊戲化行銷就像是傳統行銷進行各類實體活動時,於流程中導入各種類型的小遊戲。通常實體活動只要挑對活動地點或適當地行銷擴散,就會有吸客效果,但若活動內容及流程的規劃面缺乏吸引人的元素,即使民眾已在門前也是興趣缺缺,更別說隨「熱潮」產生之擴散、聚眾的效果。
若實體活動存在此類問題,那麼靠行銷成本作為基礎的純數位行銷,該如何放大效益就是門重要學問;像是在行銷環節中試著導入遊戲化行銷,就是個不錯的「品牌行銷放大器」,除了讓平淡的行銷活動變得有趣外,也能產生大量相關話題。此外,身為品牌行銷人員,不僅要求吸睛,更要將品牌植入行銷流程中,讓消費者覺得有趣、有挑戰,就能透過遊戲化行銷,深刻的將品牌植入消費者的心中。
品牌行銷活動若不利用廣告來放大聲量,就無法產生有效擴散和受眾參與度?事實上,活動性質已是針對品牌既有受眾進行推廣,而非陌生受眾開發時,無法產生互動和參與度的原因只有一個─活動本身並不吸引人。
尤其是活動是藉由社群、LINE@ 或EDM 這類鎖定品牌受眾形式來進行推廣,卻仍無法產生行銷熱度,那麼行銷人員就該回頭檢視,行銷專案是否缺乏誘因,或這些被鎖定的品牌受眾,所在乎的只是有沒有優惠釋出。不如把釋出優惠方式變得有趣,說不定反而使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更深刻,而不是享受了優惠後,就消失無蹤的好呢?遊戲化行銷的目的便在於此:不僅是讓消費者完成行銷專案規劃的任務目標,還要透過參與行銷活動,產生對品牌的印象及好感。
當然,有時以趣味、好玩為主軸的行銷活動規劃,可能會產生有效擴散或提升品牌聲量,然而是否能產生末端效益卻是未知數;許多消費者會因為覺得有趣進而分享或親身參與,但這些行為卻不一定會發生實際的購買。對企業來說,除了取得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或強化品牌印象外,最終目的還是希望獲得銷售轉換,因此,導入遊戲化行銷的另一個內涵 ── 建立任務挑戰關卡,而消費者在參與行銷活動時就必須完成該步驟,也是一個可行的作法。
舉例來說:「集點」是常見的行銷方式,之所以獲得品牌青睞且不斷被應用,探究其原因就是活動經常能轉換出可觀的銷售量。以「獎勵」吸引消費者參與,目標即蒐集點數來兌換整套或某項贈品,消費者從挑戰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參與感,兌換贈品還融合扭蛋的運氣元素,為了湊齊整套贈品和周邊,利用社群平台進行交換,環環相扣地加深品牌外部社群的討論熱度。
品牌行銷人員還能在規劃活動時,決定是否要規劃額外贈品、或將「購買」視為遊戲化行銷必要流程⋯⋯等,關鍵在於如何透過置入挑戰的關卡,吸引消費者有興趣加入參與任務,只要消費者願意融入行銷活動中,品牌或產品印象自然能深入他們腦海中!
架構於趣味之上,遊戲化行銷就是希望藉由較能吸引消費者關注的呈現方式,提高行銷內容擴散的可能性,甚至達到引爆話題產生病毒行銷之效果。就像談到品牌之遊戲化行銷,多數的規劃會停在把內容包裝成一個遊戲,正如同許多品牌官方粉絲專頁上所見的迷宮、算數及九宮格小遊戲,也可說是遊戲化的一種思考。
只是這些轉成小遊戲的內容,雖然會引起粉絲間討論和互動,卻鮮少成為社群平台的熱門話題,這是為什麼呢?可能是這些遊戲化行銷的內容,僅止於把品牌或產品包裝成遊戲,卻沒有讓受眾感受到趣味性,因此淪為孤芳自賞,當然也就無法透過社群引發病毒行銷般的擴散效果。
想要取得擴散效果,觀察目前現行的數位行銷平台機制,Facebook 是最容易產生效益的一個平台,即便品牌尚未累積大量的粉絲族群,只要掌握正確的遊戲化思維,一樣能藉由平台機制將內容有效率地擴散出去。由此可知,除了建立有趣好玩的遊戲化行銷內容,品牌又該如何讓產品或行銷動態產生病毒行銷的效果呢?學會迎合受眾的偏好、善用平台提供的機制,就能創造高擴散的病毒行銷內容!
對品牌來說,社群或許是種行銷工具,但對於大多數民眾而言,社群價值來自於「好」資訊分享。何謂好資訊?就是能讓受眾分享給社群好友的優惠內容,即是好資訊。優惠說穿了就是互惠的概念,只是品牌釋出的優惠經常含有濃厚的廣告意味,因此無法促動受眾願意主動分享;理由無它,因為沒人願意成為品牌的免費廣告途徑,也無人願意自己塗鴉牆每天充斥著朋友分享的品牌優惠資訊。
導入遊戲化行銷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品牌優惠訊息的廣告意味,甚至做到讓網友在覺得新鮮有趣的同時,順手把優惠訊息分享到個人塗鴉牆與朋友共享;透過趣味化的包裝,融合原先社群既有的互惠價值,自然能產生大量的擴散,創造病毒行銷的效果。
對單一粉絲來說,利用社群傳播或分享資訊,除了提供個人與朋友分享好康的機會外,有時讓動態更融入「社群」一點,就能顯示出擴散的效益;換句話說,在行銷手法或內容呈現上,導入遊戲化行銷之目的就是要讓內容更加社群化。
多數行銷人員都知道,行銷就是要貼近消費者的心理,那麼對社群來說,使用者的心理又是什麼呢?當品牌行銷人員進行社群行銷時,最應該注意的就是:社群平台本來就是使用者用來炫耀的舞台。因此,品牌應該建立一些能讓粉絲「炫耀」的內容,為他們製造這樣的機會。舉例來說:部分平台會分享星座資訊,源自於星座是大多數民眾會感興趣的議題,如果剛好某些粉絲的星座在某些有趣的議題中獲得較高的排名,而該主題又是值得被恭喜或誇讚,多數粉絲就會想分享到自己的塗鴉牆,跟親友炫耀。
除了星座或命理訊息,品牌是否能試著從自身品牌和產品中,找出哪些粉絲能用來炫耀的元素?即便不是遊戲,讓受眾都能從中感受到趣味,也是一種遊戲化行銷的邏輯。相同的概念,除了迎合社群平台本身的價值,嘗試著導入一般民眾的社交特性,也能產生病毒行銷的效果。
建立一個遊戲或是趣味的資訊,導入一些多數人都會關注的主題,透過團體、社群的機制暗示網友分享給朋友、或透過FB 機制 tag 朋友來看品牌動態⋯⋯等,都是有效產生擴散的方式。遊戲化行銷並不一定要真正建立一個遊戲,讓人有趣味、有任務的暗示,也是遊戲化的概念,因此,嘗試利用社群機制來擴大動態的傳遞及分享,只要「有趣」自然就能產生強大的病毒行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