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者思維引爆創新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圍著木頭大桌子,幾個年輕人輪番介紹自己的創意構想與原型,有的設計出遙控直升機的自動駕駛儀;有的展示桌上型小小機械手臂;有的開發盲人立體感應導覽設備。每當一位夥伴說明完動手自造出來的小玩意時,大家就熱烈鼓掌相互鼓勵,類似的場景在台北、深圳、東京、舊金山、柏林等全球各大城市上演。

過去人們喜歡單打獨鬥創造新事物,DIY,Do it yourself,如今迎接行動社群時代的來臨,協力共享的精神正在興起,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積極發表各式各樣的免費 APP、開放原始碼、3D 列印設計圖、機器人組裝流程、工具操作技巧。然而大家並沒有滿足於虛擬空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隨著人人動手做的新浪潮持續往前推進,豐富多元的工作坊、自造市集、創客論壇正是風起雲湧。

共享加速智慧撞擊

自造者先由孤獨的個人世界走上互連相通的虛擬世界,再由無形協力的社群空間跨回共學、共創、共享的實體空間。互連共享是這一波自造者(或稱創客,Maker)運動的關鍵字,由於部落格、臉書及 Line 等社群媒體的助力,成千上萬的動手創造者連結成一個又一個專業生態圈,彼此不再各自為政,而是攜手共創美好大未來。DIT,Do it together,不同偏好的個體相互連結,組成各種類型的社群團體,機器人、無人機、3D 列印、文創商品、微電影拍攝、多肉植栽,百家爭鳴的自造者運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復興,新一代的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或許就在你我之間嶄露頭角。

知識共學、資源共創、成果共享,網際網路使得全球跨領域的共享經濟成為可能,優步 (Uber) 是汽車及駕駛技能的共享平台,Airbnb 是住宿空間及旅遊體驗的共享平台,Maker 則是智慧與創意的共享平台,自造者空間雖然提供有形的3D 列印、切割、焊接、鑄造、自動控制等各式設備及小工具,不過空間及硬體是次要的,自造者運動成功的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智慧撞擊,以社群力量連動個別獨立的自造個體,一起發現、探索自造世界的無限可能,藉此提升個人動手創造的技能,激發人類共享創新的潛能。

偉大的發明源自混搭

達文西就是自造者的標竿典範,多才多藝、勤奮多產,他不是空談大論的哲學家,而是技藝精湛的畫家、雕刻家、發明家、工程師、建築師,一個強調手腦並用的實行家。達文西對於只知空談的學者有這樣的抱怨:「我無法像他們一樣,常常引用其他作者的話,但我依賴的東西:個人經驗,絕對是更好、更有意義的。他們自以為是,往往言過於實,身上的成果並非自食其力得來的,而是別人勞動的成果。」與其不斷談論,倒不如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探索學習。親自動手、時時跨界交流,是達文西創新能力的活水泉,動手是探索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動手方能激發靈感,方知可不可行,方知解決方案是否切合實際,動手讓自造產生各種可能的變化。

早期卓越的自造者通常擁有一名師父,達文西的師父是文藝復興早期著名的雕刻家衛羅基歐 (Verrocchio)。當時衛羅基歐堅持所有門徒要修習解剖學,經常動手摸索未知事物的苦功,使得達文西成為身體結構及生理功能的專家,這段知識累積的基礎工程,間接促成他構思出機器人、飛行器、變速箱、機關槍、潛水艇等新奇的發明。根據達文西遺留 5 千多頁的手稿,我們發現衛羅基歐並不是達文西唯一的老師。

達文西把從多位老師學習來的知識與技能混搭在一起,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跨領域的知識探索開啟文藝復興最多元豐富的創新與發明,達文西閃耀世界的璀璨成就,背後是由無數小小知識燭光所組成的。

虛實整合創客社群大爆炸

現在我們比達文西幸運許多,知識及工具的取得比 5 百年前容易,人們只要有網際網路就可以輕易找到相關領域的專業自造者,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心得、技能、工具和問題。互聯網使「千人行皆為我師」的理想世界並不遙遠,在虛擬世界運作的自造者社群多不可勝數。實體世界的自造者運動也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全球有成千上萬的實體創客空間在世界各地成立,以較為平價的方式提供場地及設備,或開放或半開放,或免費或收費,使得大眾參與自造者運動的門檻大幅降低。光是中國大陸一個地方,2015 年初本來只有 70 多家創客空間,經過一年這個數字已經高達 2 千 3 百家,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及資金鼓勵下,創客空間的數量爆增 32 倍之多,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現階段同質化競爭相當嚴重,許多經營模式缺乏獨特性及競爭優勢,展望未來 3 到 5 年之間,可能有 80%的創客空間會遭到淘汰。

開源硬體、軟體及資源完全免費提供當然不可能,但是在開放原始碼 (Open Source) 的時代,自造者不再孤獨地在自己的車庫裡閉門造車,他們在網際網路上成立各式各樣的社群,相互提供免費的創意、諮詢、文件、程式、元件設計,場地、設備、工具及零組件,通常是要花大筆資金,不過現在如果你的點子夠創新,願意免費提供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或許出於社會公益,或許想要換股權致富,此外,經由群眾募資平台取得資金也是另一種可行的途徑。

網際網路連接了創新所需要的人脈與資源,知名網路觀察家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在《自造者時代》一書分享自己採取「開放創新」成功創業的經驗,本來這個項目只是他與 9 歲兒子的自造遊戲,沒想到玩著玩著玩出一家無人機公司來,玩家變成創業家。經過幾年個人的孤單摸索,安德森就是沒有辦法做出理想中的無人機,為了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他索性建置一個社群網站 DIYDrones.com, 把所有的研究過程及成果上傳到網際網路上面,讓無人機玩家一起交換想法及意見。剛開始大家只是張貼程式碼及設計文件,然後慢慢建立起有組織的合作體系,包括版本控制體系、文件庫、維基百科、郵件列表和正式的小組任務。社群成員業餘的研究成果令安德森大為震驚,他們使用各種傳感器的價格甚至不超過買一杯咖啡的費用,可是在功能方面卻敵得過 10 年前花費數百萬美元的航空電子零組件。

隨著社群越來越活躍,其中有許多人想要擁有自己的無人機,可惜沒有經驗又不是工程師,於是安德森在淘寶上購買零組件,組合成套裝產品進行銷售。剛開始家庭就是工廠,後面空間不夠用,工廠就越換越大,並且正式成立名為 3D Robotics 的公司,現在,工廠占地已經超過 1,100 平方公尺的面積。3D Robotics 創立於 2009 年,第一年就賺錢,此後在無人機市場成為舉足輕重的領航公司,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初期的成功不代表永久的成功,2015 年時,3D Robotics 的敗相已經開始顯現,現在則完全退出無人機製造的領域,根據《富比士》雜誌的報導,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市場預測錯誤,無法與來自中國、垂直整合程度較高的大疆公司相抗衡,大疆的無人機價格更低,而且推出新產品的速度也更快。

奇思妙想難敵市場局限

自造者的奇思妙想,加上活動力強大的自造者社群,成就安德森初期的無人機夢想,不過他對於全球製造業的預測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隨著自動化程度加深,中國製造與美國製造之間的成本差距會逐漸縮小。」自造者運動在創新具有小團隊的優勢,在小量多樣的定製化生產同樣具有競爭力,採取自動化及社群形態使得 3D Robotics 贏得早期的成功,一旦跨入較大規模的消費者市場進行競爭,就算是生產量不過是 10 萬台的無人機,美國自造者社群仍然敵不過深圳的生產群聚。

自造者有其擅長的領域,同樣有其受限的地方。小有小的美,大有大的強,一家公司如果又能小又能大,能夠同時融合大跟小的矛盾風格,那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嗎?深圳正在興起的自造者運動,結合原有的大批量群聚生產,會不會就是這樣的產業怪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