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正夯 建立信任=擁有商機

文/周信甫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周末假日,玉華約了幾名好友,早上 8點在汐止火車站外頭集合。吃完早餐之後,他們在車站旁的 YouBike 微笑單車租借站,每人各租了一輛單車,隨即騎入旁邊的巷子,沿著河濱一路往台北市內騎。沿途不僅晴空萬里,更可望見基隆河兩岸的自然生態景觀,而最近剛新建完成的星光橋,也盡收眼底。與朋友沿途走走停停,一邊聊天一邊欣賞風景,輕鬆騎到松山彩虹橋後,正好中午時刻,找到最近的 YouBike 租借站歸還單車,就在市區和朋友聚餐閒晃一整個下午,趁著太陽下山前再租借 YouBike 踏上歸途。

下班後,士珊照例搭著捷運到土城,在捷運附近借 YouBike 騎回離捷運站約 10 分鐘的住家,沿途還繞去超市採買家用品,快到家時,竟然遇上隔壁大樓的朋友美芳,她說:「好巧哦,我最近也開始學妳騎 YouBike 回家了,家裡旁邊公園就有租借站真的很方便!以後我們還可以常常約出來一起騎車去買菜。」

這是大台北地區小資男女最夯的周末樂趣和日常樣貌。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與生活習慣,悄悄融入在民眾的生活當中,逐漸影響全球經濟,若能掌握這樣的消費趨勢,並且懂得因應趨勢、順勢而為,就能在現今的經濟環境當下,增添更多的生活小確幸,例如:透過共乘出遊、租借房屋省錢,或是出租高價值和低使用率的物件或空間,促進經濟活絡。此外,了解「共享經濟」趨勢,更能透過此思維找到待需解決的問題,開創新商機!

YouBike Airbnb 點燃共享商機

隨著網路平台的發展,世界地球村的概念深植人心,更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為緊密,而人們的消費習性也因此悄悄改變。再加上,由於國人近年來長期處於經濟物價、居住正義、勞退薪資、兩岸協議與工資不對等的種種內外在因素壓迫之下,追求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生活,俗稱「小確幸」,也瞬間成為人們追求的方向。而無界限的「共享經濟」,正好可以實現追求小確幸的目的,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以台北市為例,2012 年 11 月底正式啟用的 YouBike 微笑單車 (U-bike),讓民眾用「租賃」方式代步,除了達成便民使用之目的,也藉此減少開車、騎車所產生的廢氣排放,響應環保節能。對於民眾而言,近年來 YouBike 甚至漸漸發展成為假日運動休閒的另一項選擇,共享的方式不僅可以節省開銷,同時也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

而從交通工具著手的節能、節流的共享經濟模式不只這一項,另一種協同消費模式是新北市政府在 2008 年 8 月架設開台的綠色共乘網,結合各縣市政府、內政部、警政系統,透過號召相近地點的民眾共同搭乘車輛,一起分擔費用,既可節省開支又能環保節能,一舉數得,自然成為人民透過共享經濟消費的新選擇。

另外,共享經濟的最佳商業模式案例還有在網路社群上以住宿服務著名的 Airbnb。Airbnb 主要透過網站中介業務將世界各地的閒置空屋進行出租服務,由於價格相較於飯店及旅館低廉,使得這種經營模式發展迅速也備受青睞,目前用戶已遍布 192 個國家、3 萬 4 千個城市。其實,自家閒置空間出租的旋風已席捲台灣旅遊度假地區,但礙於台灣法規規範民宿在營業前,必須先取得登記證後使得營業,否則可能遭受相關罰鍰並禁止營業,因此目前這項共享經濟模式,僅適用合法取證的業者。

2 高 1 低使用率 最適合共享

雖然 Airbnb 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仍有待相關法規配套,但透過共享經濟開創商機的作法,值得借鏡。試想,假使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檢視自身周遭環境的用品或空間是否有高價值、高流通率與低使用率的特性,例如:少用的名牌包、高倍數望遠鏡、飾品、衣物、停車位、重型機車、汽車、高級音響、會議場所等,若能經由網絡平台建立交易的仲介、媒合與訂定租賃規範後,充分發展使用權的概念,就能透過交換、租借等方式來滿足短期需求。

舉例來說,有一對夫妻規劃出國旅遊,如果為了幾天假期而去購買行李箱,使用率也僅限於出國旅遊使用,日後則閒置堆放於家中,購置成本既高且浪費空間,但若能透過網路社群或結合手機 APP,交易租借自己喜愛的行李箱,除了可以省下開銷與節省空間之外,也能避免因自行購買行李箱後,產生不知如何處理的惱人問題;又比如平日上班時自家的停車位閒置,若複製此經濟模式,則不但能提供附近上班的民眾共同分享,所有人也能獲得使用者補貼的停車管理費。以上的案例皆說明,透過共享經濟的模式,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此外也創造出使用者、所有者與中介者三贏的局面。

在缺乏信任關係的基礎之下,共享經濟無法順利推展,因此建立中介角色來保障雙方權益,便是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網路中介平台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扮演著制度規範與問題溝通協調的重要角色,就如同網路購物一般,從訂貨、出貨、交貨、換貨、退貨、付款與退款等流程,都必須建立完整的機制,並連結顧客服務與社群討論的管道,才能順利消弭不確定性與重啟人們彼此之間的信任,進而產生互助共利。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共享經濟的環境條件下,增添人們生活之間的小確幸,並因應時代變化,開創市場新商機。

圖文摘自:能力雜誌 第7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