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最近又有些煩惱,續集電影票房不佳有成為一種病毒的趨勢。《X戰警:天啟》X-Men: Apocalypse、《魔境夢遊:時光怪客》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惡鄰纏身2》Neighbors 2: Sorority Rising、《忍者龜:破影而出》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Out of the Shadows這些續集電影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很難令人滿意。
「觀眾在挑戰我們,逼我們製作出優秀的電影來,」派拉蒙公司的副總裁羅伯摩爾(Rob Moore)說道,派拉蒙是《忍者龜:破影而出》的出品公司。「現在的情況是續集或者系列電影都不會讓你擺脫困境。你必須提高標準,讓故事更加興奮,更加有吸引力,更有樂趣。」
很明顯,觀眾現在正集體拒絕系列電影,這對當前好萊塢電影的破壞力很是厲害,今年夏天好萊塢的局面將很難堪。畢竟續集電影的態勢沒有任何止步的意思,幾乎每一個週末都有續集,不是重啟,就是衍生品。《魔鬼剋星》Ghostbusters、
《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海 底 總 動 員 》Finding Nemo、《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神鬼認證》Jason Bourne、《冰原歷險記》Ice Age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續集電影的堆積與財政原因也有關。當北美票房市場增長緩慢的時候,好萊塢不得不更加依賴海外市場。而續集電影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表現非常優異。續集電影也非常有利於創造衍生品。續集電影中的角色很容易成為汽車廣告或者速食廣告的寵兒。他們也為玩具、T恤、主題公園的打造提供了很好的內容。畢竟製片廠現在只不過是大型媒體壟斷集團的一部分而已。他們的價值早已不是表現在票房,他們的存在更多是以智慧財產權的方式,為媒體集團打造消費產品提供原動力。
系列電影狂熱症並非新鮮事。但是近年由於迪士尼和漫威影業那些超級英雄電影的巨大成功,這股狂熱症變得愈發不可收拾。鋼鐵人、美國隊長、雷神以及其他復仇者聯盟的超級英雄都成為製片廠極力渴望打造的續集電影的主角。每個製片廠都一頭栽入了這個遊戲中。即使《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s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的口碑毀譽參半,華納依然投進了與DC漫畫的合作中去,未來勢必要拍攝半打DC漫畫超級英雄電影。八月份他們就有《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會上映。環球方面則不斷的製造類似木乃伊(The Mummy)、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德拉古拉這些角色為主角的怪物電影。迪士尼則成了所有電影公司嫉妒、模仿的對象。
目前這些續集電影的口碑真是令人難以恭維。《忍者龜:破影而出》在爛番茄上的好評率只有37%,其他一些像《魔境夢遊:時光怪客》、《名模大間諜2》Zoolander 2、《一路前行2》Ride Along 2、《狩獵者:凜冬之戰》The Huntsman: Winter’s War、《X戰警:天啟》、《分歧者2:叛亂者》The Divergent Series: Insurgent的口碑都要比前作遜色很多。
不過續集電影不受觀眾歡迎並不代表觀眾反過來又支持原創電影了,《假會徵信社》The Nice Guys、《Popstar: Never Stop Never Stopping》的票房並不理想,之後《魔獸:崛起》Warcraft、《泰山傳奇》Tarzan、《吹夢巨人》The BFG這些電影的前途也令人擔心。不過也很難說這些電影就是原創了,《魔獸:崛起》是改編自電玩遊戲,《泰山傳奇》的影像歷史已經有快一個世紀了。
當前續集電影另外一個很大的隱憂是,製作間隔期太短。娛樂產業研究公司Exhibitor Relations的分析師傑夫貝克(Jeff Bock)認為業界太浮躁。《惡鄰纏身2》、《X戰警:天啟》、《忍者龜:破影而出》、《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一路前行》這些續集電影與前作的間隔只有兩年,貝克認為這根本無法讓觀眾產生足夠的新鮮感。
「孵化時間必須久一點,」他說道。「好萊塢很沒有耐心,他們得學會等待,這些電影的失敗都是沒有等待足夠時間造成的。」
等待有助於類似於《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這樣電影的成功,十年是非常好的一個週期,《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就等了13年。《魔鬼剋星》、《ID4星際重生》間隔的時期更將近二十年。當然也有評論家指出,等待長久也不一定有好結果。班史提勒(Ben Stiller)的《名模大間諜2》等待了足有十五年,但票房口碑照樣都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