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感官分析 主宰消費者喜怒哀樂

文/黃怡菁、姚念周 圖片提供/黃怡菁、姚念周、達志影像

感官分析 (sensory analysis) 是一個能夠量測消費者對產品情緒 (Emotion measurement for products) 的工具,透過數據化分析人類 5官感受作為品牌經營手法。這種回歸人類5種感官最原始的刺激與體驗,能創造出類似球迷或宗教迷戀的「忠誠」或「信仰」,讓消費者有意義地追隨。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來臨,洞察顧客需求已成為顯學,強調感官、美學、時尚的商品設計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目前大多數的產品與服務主要著重在視覺效果上,其他如:影音廣告會加入聽覺,少數產品會強調觸覺,若在現場則會加上嗅覺,而味覺一般只應用在食品相關產品上。然而,未來的整體消費經驗,除了產品的表象之外,還必須全面滿足消費者「嗅、視、味、聽、觸」這 5 種感官知覺。滿足消費者的5感體驗,更是新世紀的行銷模式。

想辦法讓消費者「感情用事」

事實上,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產品在玩感官遊戲,包括:居家用品、家具、紡織品、化妝/保養品、印刷品,甚至家電產品都開始投入感官行銷的研究及運用。例如:
1. 出版品開始向5感出擊,推出結合聽覺的聲音小說;結合嗅覺製造書籍的意境,包括特定氣味的印刷油墨或香水書籤/貼紙;結合視覺的版面/顏色/插圖的設計。
2. 家具開始結合視覺、觸覺與嗅覺,來顯示家具的個性化;中國大陸的長虹公司推出家電產品「感官標準」,不再只向消費者強調技術或功能規格,而是帶給消費者愉悅的感官體驗。

從這些市場現象來看,體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產品或服務的技術或功能規格已是「基本需求」,業者若想脫穎而出,則必須加上感覺或5官感受這個「額外需求」了。

整體而言,就是利用店頭帶給消費者5 種感官感受,建立形象、印象、情緒、情境等感覺,進而帶動顧客對於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再進入決定購買及持續購買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要想盡辦法讓消費者「感情用事」。

感官之間也會產生交互作用。一般而言,消費者會覺得黃色的檸檬汁比粉紅色的檸檬汁更酸(即使其實一樣酸);更改櫻桃口味飲料的顏色後,高達70%消費者無法正確辨識飲料的櫻桃口味;日本消費者認為裝在5種不同顏色杯子中的咖啡,以紅色杯子中的咖啡最香(即使是一樣的咖啡)。此外,5 種感官也會形成特定印象或暗示,進而相互影響,例如:美國消費者認為他們用高瘦型酒杯喝酒時的酒量,比用矮寬型酒杯的酒量多;消費者感覺藍色的玻璃清潔劑比粉紅色的清潔效果好(即使化學成分一致);消費者認為含有檸檬氣味的清潔劑功能或品質比不含氣味者強(即使含同樣化學成份)。

這些案例都是科學調查試驗的結果,也顯示出如何透過感官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大玩感官遊戲或作為行銷工具,將會是新一波的行銷戰區。

感官分析科學化 工程師也感性

你在購買微波調理食品時,是因為便利?還是美味?還是根據日常所需熱量?或是營養成分?由於每個人的認知不盡相同,因此在面對單一產品時,所產生的感受線索(sensory cue) 就不同。透過量測感受線索(或情緒),就可以清楚知道有多少消費者對此產品的感受為正面線索(情緒),又有哪些族群容易產生正面線索。如此就能清楚地知道產品、包裝、行銷訴求與廣告該如何設計(包含哪些元素)以及應該進入哪些通路,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針對會有正面線索的那群人所設計,且那群人會對你的產品定位、包裝、訴求與廣告有所反應。

感官分析 (sensory analysis)就是一個能夠量測消費者對產品情緒 (Emotion measurement for products)的工具,國際標準對於感官分析的公認定義為,「探討如何引發、測量、分析及解釋人類 5 項感官對產品特質感受度的科學分析工具」。當產品的許多品質指標是由消費者的感覺決定時,例如:前述的食品美味、手機觸感、家電聽覺、場域嗅覺、包裝視覺等⋯⋯,感官分析可以協助了解自身產品是如何被消費者「感受」的,而不是如何被工程師或研發經理感受的。然而,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且主觀,該如何科學化呢?

除了要了解產品的感官特性與消費者的感官系統之外,感官分析的科學化元素主要為方法、設備及人員這 3 大元素,而這也是ISO感官分析標準群中的主要標準化元素。從企業執行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感官分析定義為「由專業人員使用一組受訓(或篩選)的品評員,以科學客觀及恰當的方法執行,並以統計觀念判斷結果,依制度標準進行決定的程序」。

剖析研發流程 打造理想產品

企業組織都知道開發產品必須符合消費者需求,但在實際操作時,卻往往只針對消費者的功能性需求,而忽略消費者「感受、認知或情緒」的需求。以模仿競品的研發工作來說,除了產品的各個功能與競品符合外,如何確認消費者對此產品的「感受或認知」與競品一樣?如何確認產品「產生」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對消費者的刺激反應是一樣的?如果以「優於」競品的研發工作而言,如何確認消費者的「感受或認知」優於競品?因此,以感官品評為軸心的研發管理,從產品概念開始到雛型階段,再到量產與消費測試等過程(參照圖二),感官分析可以協助你了解消費者5官的感覺或認知,畢竟「消費者認知(其實往往是感覺)」是所有產品開發者的最終「品質」,即使是產品功能也必須是消費者「認知」的慾望,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簡言之,感官分析的數據是你產品走向的重要依據之一。

事實上,透過感官分析的應用,達到的效果包括:
1. 可找出配方中的關鍵成份 (critical component)。
2. 可找出對產品整體接受性重要的感官指標,並提供作為開發者的遵循方向及研發資料庫。
3. 可將目標或「理想」產品的圖譜定義出來,讓開發者知道目前產品在圖二上的位置。
4. 可建立產品的溝通語言,讓開發者有一個思考與討論產品的工具,並與消費者的語言連結。
5. 可提供產品配方重組的參考。
6. 可以評估消費者使用過程的影響 (usage effect)。
7. 可以評估產品儲存過程的影響(儲存壽命)。
8. 評估產品受原料、製程與包裝等不同因素對消費者感受的影響。

4C行銷&5感分析 消費者愛上品牌

在行銷領域,目前國際上還有一項潮流作法「Sensory Marketing and Sensory Branding」,我們稱之為「5 感行銷」,也就是完全利用人類 5 官感受作為行銷工具,是最新的行銷工具及品牌經營手法。這種回歸人類 5 種感官最原始的刺激與體驗,創造出類似球迷或宗教迷戀的「忠誠」或「信仰」,也就是 Sense Making(創造5感)才能讓消費者有意義地追隨。

到底什麼是5感行銷呢?我們已知人類是用左腦進行資訊分析、用右腦進行情緒感受,消費者會綜合其感知來解讀商品,而不是單純地用左腦分析,所以他們無法忍受「感覺不對」的產品,無論這個產品的功能有多好。有人說男性是視覺型動物,而女性是嗅覺型動物,這是否適用於所有的情境,尚待研究。不過,這確實提醒我們要提供消費者 5 種感官的整體刺激,因為最原始的5官感受,將是最直接的滿足體驗,也是最直接的行銷利器。不論是「感性行銷」、「感官行銷」、「體驗行銷」等各種定義或名詞,都不脫此處所談的行銷準則。一項品牌感官研究的調查中,發現消費者感受最深的第1名是視覺占37%、嗅覺占23%,聽覺占 20%、味覺占 15%、觸覺占 15%,顯示這 5 種感官左右消費者對品牌的感覺。行銷人員如何掌握消費者跟品牌接觸後、或由產品衍生的品牌價值?如何玩感官遊戲?如何利用5官影響消費者的情緒反應?而且人類的 5 官系統彼此之間還有交互作用,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有的行銷專家提出,現今已經不是行銷 4P(產品、價格、通路、促銷)的時代了,反而強調所謂的 4C:以消費者(Customer) 需求取代產品;以消費者價值取代價格;以便利性 (Convenience) 取代通路;以溝通 (Communication) 取代促銷。

事實上,5感行銷完全符合4C行銷理論模式。我們可以利用5感營造或加速消費者需求,利用5感塑造價值,利用5感進行溝通。因此,5感行銷不只是可以利用在行銷的單一點上,不論是品牌、需求、價值、產品或與顧客溝通等行銷過程,都可以運用5感行銷的概念,找出5感行銷的切入點。

圖文摘自:能力雜誌 第7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