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裡的美味魔法 療癒人生的各種食滋味

文字=劉薰寧 插畫=吳睿芩

如果說,喜歡食物的人擁有較為寬闊的心,那在我心中,日本人可能是極富有想像力,並擅於用料理比擬人生的魔法師。日劇總將食物巧妙的擔任著不搶戲的要角,穿梭在劇情之中,時而點綴,時而強化著戲劇的張力,讓觀者將自身經驗投射於情節裡,透過食物,勾出內心更深刻的經驗,療癒之感也因而在其中慢慢發酵、回味再三。

「早餐吃著簡單烤好的蜂蜜香蕉土司,眼前一同用餐的人,讓我覺得一切是真實的。」
——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

新婚兩年的夫妻,在先生一樹病逝之後,太太仍與沒有血緣關係的公公,繼續如親人般,同住一個屋簷下。一樹住院時,兩人每天來往醫院,即使只是等待,什麼也沒做,但內心的牽掛總讓人覺得疲累。某個沮喪著走回家的路上,路過一間只有晚間營業的麵包店,看著桿著麵團的師傅與溫熱出爐的麵包,一陣暖意讓笑容浮上心頭,在冷冷的夜裡,交互捧著熱騰騰、像是擁有生命的麵包,重新振作地走回家。「原來,即使是在很悲傷的時刻,也是能感受到幸福的。」如此平實的心情,透過食物強而有力的進到內心,彷彿不斷提醒著我們,活在當下十分珍貴。

「今天中餐要吃什麼?開始思考並重視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我感覺到自己開始有所不同。」
——午餐的敦子

是否曾經想過,每日的飲食,其實蘊含著讓自己轉變的力量?總是逆來順受的敦子,其實不曾認真思考或努力追求理想工作的樣貌。透過主管有趣的交換午餐提議,一切開始起了變化。今天的午餐是巷弄中隱藏的男子咖哩飯,明天中午是要跑20分鐘、才能吃到舒爽的健康蔬食;透過新的飲食體驗,慢慢拼湊出敦子對自身工作的自信與想像。重視並思考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才能將自己從渾渾噩噩的泥淖裡清醒,據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反覆實踐21天,就會變成習慣,今天,就開啟21天的午餐冒險吧!

「在機器加工的時代裡,世界不再需要最好的東西了嗎?如果我們都沒好好嚐過蘿蔔原始的味道,後代們就一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蘿蔔的滋味了。」
——料理仙姬

柴魚是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湯汁原料,最高級的柴魚又稱「本枯節」,經過切魚、烹煮、拔刺、焙乾、修整、長黴完全的製作過程,需花費半年以上的時間,且製成的本枯節,重量僅剩原本的六分之一,這項耗時費力的風土傳統,是需熟練技術、且無法用機器取代的美味。透過《料理仙姬》這部日劇,進而了解常見的柴魚,原來有將近300年的歷史傳承,而隨著世代的改變,最高級的本枯節,漸漸被可用機器大量製造的「荒節」所取代。「為什麼這麼好吃的東西,大家都不再需要了呢?」劇中一生堅持用繁複手續做出最棒滋味的老匠人,沉痛地控訴著,讓人反覆思考,身處越趨進步世代中的我們,究竟什麼才是重要的追求。傳統與創新,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之中,永遠會是不斷面臨的選擇題,希望在取與捨之間,我們不會輕易拋棄值得的東西。

運用食物,添增蘊藏在戲劇裡的細節,讓整體節奏更加暖心,富有張力,這是食物魔法所調配出的美味魅力。《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裡,一起共進早餐的主角們,輪流吃著祭拜桌上乾硬難吃的冷飯,用以對照仍然在世的每個人,無論多悲傷,為了繼續生活,仍舊要填飽肚子的畫面,想起小時候,即使剛大吵一架,臭著臉也堅持要一起吃飯的家庭時光,原來,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其實都被飲食交織著回憶與情感。每個人皆是本獨一無二的菜單,有的讀起來簡單沈著,有的新鮮特別,當然,也可能制式且一成不變。在人與人交會之間,翻閱著箇中的甜苦,體驗上菜節奏,也不停撰寫著屬於自己那份菜色的樣貌,劇情如此,現實生活也是如此,食物的魔法將我們烹調成了現在的模樣,一直以來,你是什麼滋味?

劉薰寧

朋友都叫她小鹿。現為獨立刊物《小島》的編輯長。喜歡編織、也對食物很有熱情,最近迷上的食物是朋友做的番茄牛肉燉湯,配上法國麵包很療癒。

圖文摘自: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Issue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