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與舊的交錯 新月橋與老街

於2014年4月完工啟用的新月橋,是連接新莊與板橋的景觀人行步橋,也是新北市淡水河曼哈頓計畫中,以日月星為概念所設計的三座橋樑之一,新莊端的部份,下橋後直接就連到新莊老街,在剛走完新穎的景觀步橋後,馬上來到風塵樸樸的老街,新與舊的交錯,形成了相當有趣的時光之旅。

text/photo﹣趙立偉

不對稱的新月造型

這座橫跨在大漢溪上的新月橋,以不對稱的大跨距橋墩,搭配輕量化的鋼骨結構,減輕對河道的衝擊,同時對河流排洪能力的影響降到最低,橋樑包含引道的全長 是1133公尺,不含引道的橋面直線距離為720公尺,跨越河段的長度為300公尺,分別由一個100公尺及一個200公尺跨距的橋拱所支撐,兩個橋拱分別高25公尺及50公尺,形成一個不對稱的新月造型。

這景觀橋僅供休閒使用的景觀人行步橋,此外,就是夜晚的光雕呈現,點亮了新北市的河岸風光,增添許多浪漫的氛圍。

具備公園機能的橋樑

以休憩用的景觀步橋為主要訴求,新月橋可供自行車及行人共同使用,在橋面 的 部份還以顏色區分出行人步道及自行車用道,簡單明瞭引導用路人,也可避免不 必要的危險,為此,在步橋上還劃有斑馬線,這可能是唯一有斑馬線的步橋了。

為了方便自行車的車主使用,所以設在新莊及板橋端的三個引道,均是採用斜坡道設計,唯獨在連接社後防汛陸橋的部份,因為腹地不夠而採用階梯上橋,但在階梯的中央還是設有自行車牽引道,可說是相當的貼心。

從板橋端開始,四個主題景觀平台依序分別是風之律、水之舞、曲之藝及光之影 , 在風之律的部份,除了以風車展現風的律動之外,還設置了與風有關的水鳥雕塑,一方面也讓民眾多認識這些馭風而行的驕客。

水之舞的部份主要是以透明的天空步道為主,透過透明的步道,呈現出河水的舞動,這段天空步道雖然不長,所謂的透明地板其實也沒有非常的透明,但走在上面還是需要一點勇氣,也是測試你膽量的好機會;曲之藝的部份主要是以裝飾藝術的擺設為主。

最靠近新莊端的則是光之影,主要以一個自發光的鏤空心形造型,中間再加個大 大的LOVE字樣,再加上整座橋上設置了諸多夜間景觀燈柱,在夜晚一起點亮燈光時,更增加浪漫的氛圍。為了提供自行車騎士一個整齊放置自行車的空間,在橋上還規劃了許多的區域,設置自行車停放架,同時,為了讓民眾可以悠閒的在橋上欣賞美麗河岸風光,甚至還設置了許多的休憩木椅,少了些鋼 冰冷的印象,多了些木頭溫潤的質感,至於花圃草皮的栽種更是不會少的,儼然就是將這座橋當做是一個公園在設計。

開發歷史遠勝艋舺

走完新月橋來到新莊端,下了引道後直接就連到新莊老街。台灣著名的老街很多,但很少人知道新北市的新莊市也有一條老街,而且歷史更甚於台北市的艋舺,只是風華不再,歷史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新莊的發展史可往前推到西元1709年,至今整整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新莊」之名也是因「新的開墾聚落所形成的莊圍」而起,其意義如同宜蘭的「頭圍」,代表了這個區域最早形成的聚落莊圍。

新莊受利於淡水河的水運之便,很快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通與貨物集散地,而新莊的發展就此而起。所謂的新莊老街指的是現今的新莊街,沿著大漢溪一路而上,約1公里長的街道,有因此地為新莊市的發源地而稱為新莊老街,又有因這裡擁有密集的廟宇宮祠而稱為新莊廟街。

巷弄裡的在地文化

目前遺留在新莊老街的舊巷弄中,還有挑水巷、戲館巷、米市巷三條巷弄保存下來,雖然周邊的房舍多已改建,但從狹窄的巷弄以及少許的遺跡,仍可見當年的景況。

挑水巷即今日新莊街278巷,可以比美摸乳巷的規模,狹窄的巷弄僅90公分寬,兩人錯身而過時,的確頗有壓力。挑水巷之名起自舊時的後村圳從此而過,提供的水源除了灌溉之外,也是重要的飲用水,舊時人們常經由這條窄巷來取水,挑水巷之名便由此而起。今日的挑水巷雖不見舊時的後村圳,但當時家戶門前均會設置的隘門卻仍保存了幾座,隘門的作用可供防盜與警戒。

經過了挑水巷後來到新莊路359巷的戲館巷,顧名思意這裡是當時劇院的集中地,據說當時的戲團活動相當活躍,也想見新莊老街的繁榮景象,包括錦上花樓、小 西園、小花園、小世界等布袋戲團,北管的新樂園及俊賢堂,南管的聚賢堂等,都在這條巷子裡,巷底還有一個港口宮,雖然宮廟是後來才新建的,但在當時以水運為主的年代,緊鄰港口就掌握了交通重地,難怪戲團都會集中在這裡了。

米市巷就在戲館巷的旁邊,現在的新莊路387巷,就在港口旁的重要位置,是當時的米糧集散地,往來的糧行及挑夫讓這裡熱鬧非凡,米市巷之名也就由此而起。港口是一個莊圍重要的對外聯絡管道,因此在港口加設瞭望台, 一可達警戒之 用,二可維護港口的安全,這座瞭望台就是現今在米市巷底的潮江寺,一 幢閩南式的紅磚樓房,雖然只有兩層樓高,但應該是當年最高的建築物了,而當瞭望 台失去了警戒的作用後,才在日治時期改為潮江寺,供奉土地公及觀音佛祖。

不可錯過的老街美食

票選新莊老街的經典美食,首推位在新莊路344號的林記香菇赤肉羹,這裡的赤肉羹湯頭並不像一般的羹食採用勾芡的方式讓湯汁綿滑濃稠,而是採用類似高湯的熬煮方式,以文火細熬慢收,雖然湯頭的濃稠度不若用勾芡的方式來得濃郁,但自然的滑順口感,以及來自食材的天然甜味,卻不是以勾芡再加佐料調味可以比擬的。而精選的赤肉更是嚴選新鮮的豬肉,再經切條後沾上一層薄薄的裹粉,搭配上入味的湯頭以及鮮甜的香菇,每一口都吃得到鮮肉的彈性與香甜,不必再加任何的醋醬與胡椒調味,來自食材本身的鮮甜就是最迷人的口感。

傳統糕點的鹹光餅也是老街著名的美食之一,沒有現代精緻的烘焙手法,也沒有誘人的糖霜與外型,完全只是樸質簡單的傳統糕餅,以札實的內涵搭配烤得金黃的外皮,再灑上一些白芝麻,札實的滿足感,自然發散的麵食甜味,簡單的口味卻是最吸引人的。

位在新莊路49號阿瑞官的芋粿巧,加了許多紅蔥頭的粿皮,線密彈牙的口感不黏手更不黏牙,肉餡的芋頭煮得香滑綿密不乾澀,濃郁的芋頭香氣滿溢整個口腔, 加上札實的瘦肉丁,與香甜的芋頭餡相互融合,搭配上充滿嚼勁的粿皮,e發散出濃郁的紅蔥香,多層次的口感讓人一口接一口。位在武聖廟附近的阿嬤的古早味涼麵及四神湯,涼麵相當的滑順爽口,芝麻醬相當的清香,吃起來有古早簡單純樸的味道,招牌的四神湯更是料多味美,蓮子、伏苓及山藥煮得相當的鬆軟入味,腸子則是相當的Q軟有嚼勁,若是加一點米酒,更可襯托出湯頭的清甜美味,30年老店果然名不虛傳。

跨越三百年的時光

在新莊老街裡,最古老的廟宇可能在西元1686年就已創建,而連接新莊老街的 新月橋,又是2015年才完工啟用的新橋樑,兩者的年齡相差了超過三百年,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相遇。

早期漢民族來台開墾,在稍有成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建廟,同時請來家鄉的神明供奉,一來心靈上有個依歸,二來廟宇可成為墾民們的聚會場所, 久而久之 就 成為人潮聚集之地,因而發展出街市巷弄,放眼看去台灣所有的老街,都是依著 古老的廟宇發展而成。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新的街市形成,老街文化逐漸沒 落,人們在生活富裕後,開始追求高品質的休閒生活,而新月橋的休閒功能便是 因此而生,它不僅展現了新的都市規劃格局,也成為假日時休閒的新去處。

一個是依著廟宇發展出的老街,一個是因應生活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景觀橋,兩者 正可反應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走訪一趟新月橋與新莊老街,細細品味兩者 之間的演替與變化,是一個相當特別的體驗之旅。

圖文摘自:愛台灣旅遊誌 Vol.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