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 重燃對生活工作的「Wow」

口述/藍白拖 採訪撰文/林玟君 圖片提供/藍白拖

28 歲那一年,帶著工作一年存下的30 萬,只留下一張寫著「原諒我的任性,我打算出國旅行一年,我會和你們報平安」的紙條給家人,藍白拖踏上為期一年的旅行,走過 13個國家,在旅行歸國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現在正在實踐它。

當時藍白拖的年紀是懷抱著浪漫主義的28歲,雖然工作穩定、薪水也不錯,但他並不覺得金錢在自己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原本就沒有過多的生活欲望,只要一點小錢就能夠養活自己,一直想著「有了這些錢,然後呢?」雖然賺錢並非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當一個業務只是為了達到業績而沒有實質想達成的目標時,便缺乏動力驅使自己往前邁進。於是藍白拖在職場上迷失了方向,萌生前往國外旅行的念頭,之後便毅然向公司辭職,用存下的30萬元旅行一年的時間,走過了泰國、東南亞、中國、埃及、約旦、西班牙、法國等 13 個國家。

直到出發的那一天,藍白拖的家人還不知道他的計畫,他只留下一張字條知會家人,就獨自搭機前往泰國。那時的他,與其說是想要旅行,倒不如說是帶著強烈想要離開職場的心情踏上改變人生的旅程。

印度教會我 並非有形才算財富

藍白拖在到達印度之前就已經聽聞印度很貧窮,但是親眼看到的景象卻更加震撼,沒想到在電影《貧民百萬富翁》裡,把小孩子的眼睛弄瞎、腳打斷這類的事情是真實存在,所以當他在街上看到許多年紀很小卻四肢殘缺的孩子時,內心的衝擊比想像中更深,而那樣的事情在當地竟是家常便飯。

印度不僅貧窮,同時還有 13 億眾多人口,當地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職缺滿足勞動者,就業市場已達飽和,除了薪資低廉之外,最大的問題是許多失業的人只能在街上遊蕩。這樣的情形與台灣的就業市場有著極大的差距,台灣人總是認為,沒有找不到的工作,只有不想做的工作,即使在景氣不好的時期,只要肯做,一定可以找得到工作,哪怕在速食店、便利商店當服務員也是一份正當的工作。但印度的貧窮,並沒有讓當地居民感到絕望,即使坐在路邊的遊民都處於知足開心的狀態,這讓藍白拖體會到並不是有錢、有房、有車才稱得上是財富,眼睛看不到的那些也都是財富。

在羅馬學習 透過感覺觸動思考

藍白拖在義大利羅馬做了2個月的黑工,靠著沒有名分、沒有金錢往來的勞動付出換取住宿,在那 2 個月裡,他學會讓自己對事物產生感覺,對於生活這件事也有了新的體認。在到羅馬之前,他不清楚什麼叫做生活,那時候他才了解到要學會生活,必須得先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比方說學會品味食物,而所謂的品味並非單純指把食物吃下肚時品嚐它的美味,對於外國人而言,品味就代表著思考,思考著嘴裡的美食發源自何處?研發者是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食物出現?在生活中懂得品味,也就學會在生活中說故事,同時也能在生活中展現個人風格。

這種品味生活的思考方式,正是藍白拖先前所缺乏的,「當時剛好有個全職工作的機會,有位朋友問我要不要以工作簽證的方式待在羅馬,之後還可以拿到居留權,唯一的缺點是每隔 3、4 年才能回台灣一趟,那是我第一次思考自己是否要長時間離開台灣。」藍白拖這才驚覺,原來人在面臨一個新的狀況之前,多半不會主動去思考,但是在職場中卻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彼此設身處地,員工站在主管的角度設想,主管也必須站在員工的角度設想,這樣一來才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待人處事也較容易變通。例如現在的職場喜歡將年輕人稱為草莓族,然而這樣的解讀對實際情況並無助益。

旅行中學會打破框架

「一百塊錢能不能在台北買到一棟房子?」多數人被問到這個問題,猶豫一會兒後都會說出否定的答案,藍白拖認為回答不可能的人都被框架住了,我們從小就學著如何開源節流、投資理財,卻不曾去思考錢的本質,我們懂得運用它卻從未建立正確的觀念。事實上,我們用來買房子的資本,哪一筆錢不是用一百塊建立起來的呢?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從最初就已經受到侷限,下意識地認為某些事情是不可能會發生的。

時常會有人問藍白拖「沒有錢去旅行怎麼辦?」

旅行其實不等於花錢,只要願意擺脫自己的面子,在需要搭船時,想辦法向船員求情獲得免費搭船的機會;需要搭車時,就走到路邊舉起大拇指想辦法搭便車,無論被拒絕多少次,只要耐心等就一定有人肯載,許多外國人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旅行,我們毋需認為不可能做得到。總之,沒有錢並不能成為阻止旅行這件事的原因,因為問題不在於擁有的金錢多寡,而是我們可以拋下多少尊嚴。所以當有人向藍白拖提出這個問題時,他的回答是:「有決心拋下尊嚴就不必擔心錢的問題,沒有決心那就乖乖存錢再去旅行。」

喜歡旅行 是因為它可以帶來改變

藍白拖觀察到很多人之所以喜歡旅行,並不是真正喜歡旅行這件事,而是喜歡旅行過程中帶來的改變、冒險。但如果喜歡的是冒險,台灣其實也有很多工作是時常可以冒險、創新的,所以找出真正喜歡的事情,比旅行來得更重要。

對藍白拖而言,旅行就像照鏡子一樣,旅行中遇到的一些人讓他很有感觸,而這樣的感觸一定都是來自過去的經驗發酵,所以當他看著別人時總會看到自己,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也像是重新認識自己。他喜歡旅行是因為旅行使他改變,讓他獲得大量養分,但與其說他鼓勵大家去旅行,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鼓勵大家改變。有些人在旅行中得到啟發,有些人則是在婚姻中、職場中、閱讀中得到啟發,由於每個人的認知有所不同,所以不需要爭論何種方式比較好,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有它好的地方、適合它的人,重點應該要擺在如何透過這些方式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旅行的開始 是在回來之後

這次離開職場,與前一次單純為逃離工作而離開有所不同,藍白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瞭解到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創作。以前他還不知道該透過哪一種媒介進行創作,只是摸索卻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出書之後,他才曉得文字創作便是最適合他的創作方式,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職場,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進行創作,他不關心自己能有多少收入,而把焦點擺在有沒有努力工作,為自己定下目標,設定自己每年完成一本書,而不是賣多少本書,他發覺文字創作這件事讓他樂於工作,擁有想法以及目標。

藍白拖以到澳洲打工度假的朋友為例,30 歲以前出國打工度假,其實或多或少是有點不滿意台灣現今的薪資條件或職場文化。到澳洲打工度假,很輕易地在1 年內存到新台幣1百萬,但回台灣之後,卻遇到一個問題,「有了1百萬,然後呢?」這時才發現錢只能帶來安全感,對於真正想做的事情依舊毫無頭緒;想著要賺更多,然而台灣的薪資環境難以滿足1年存下1百萬的目標,於是又感到焦慮。

如果能夠把在旅行中感到喜歡的事物當作能量,那一年的經歷就不只是一個經驗,就像有些人在旅行期間接觸到民宿工作,發現自己很喜歡佈置民宿、喜歡接待來自各地的旅人,於是回國後自己也開了一間民宿;有些人在打工度假中發現自己只想出國旅行,而不想在旅行中打工,於是回國後重新投入職場,領固定薪水,在休假時用存下的薪水出去旅行。在旅行中,最簡單的是出發,最難的反倒是回來後所面對的一切。

藍白拖:「以前我把長途旅行當作生活,現在我覺得其實生活才是長途旅行。」

圖文摘自:能力雜誌 第7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