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世代的人們不是在旅行的路上,就是在收集旅行資訊,搶奪便宜機票,過去的人們出國必須長期審慎規劃,現在的人們非常彈性具備行動力:也許為了去邁阿密馬林魚隊主場看台灣巨投陳偉殷主投的一場比賽,跟著愛飯團的行程去日本品嘗米其林餐廳,或者只是因為某個午夜幸運的搶到超便宜的台北紐約來回機票。
旅行不再只能跟著團進團出的大眾旅遊方式,或者草莽探險式的勇往直前,愈來愈多的旅行內容訂製服務滿足了刁鑽旅人的胃口,Airbnb(空房住宿)和Couchsurfing(沙發住宿)的共享經濟模式,打破旅行者和住房提供者的既定關係,從買賣行為轉成同好伙伴。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旅行伙伴不再是信用卡或萬能導遊,厲害的旅行者會跟你說,只要能上網,一支手機或一台筆電就能夠環遊世界,只要你知道如何運用各式各樣的數位工具。
我認識好幾個很會旅行的朋友,很湊巧,他們都跟本期《數位時代》的封面故事有關,這些人旅行中發生的事,這些人對旅行的意見,催生了本期專題。
首先是詹宏志先生(他當然不應該是我的朋友,他是我在雜誌工作領域的長官、是我人生迷途的領航者和我大學時代文化觀察寫作的啓蒙者),他是《數位時代》的創辦人兼發行人,但在本期專題的脈絡,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他在2015年出版了《旅行與讀書》這本超過四百多頁、沒有一張旅途風景和美食照片的旅行散文書。
對我這樣一個詹粉來說(借用工頭堅的修辭),《旅行與讀書》這本書是我期待多年的著作,早在數年前這批文章在《壹週刊》連載,看詹先生跟一群朋友去佛羅倫斯吃巨大牛排喝House Wine、去東京銀座品嘗傳奇壽司師傅小野二郎的手藝……我好希望自己能夠是個有本事體驗這種旅行滋味的人。
詹先生的旅行書寫,跟封面專題的訴求:The Travel Industry Now,表面上完全沒有直接關連,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用功且細心的讀者(就是詹粉啦),你會發現本期專題討論的資訊收集和技術應用,其實都是詹先生的文字書寫背後發生的旅遊行為變化。因此,愈看詹先生的文章,不但愈想去旅行,更希望自己是個很會運用旅行工具的人。
催生本期專題的第二個人是本刊創刊總編輯詹偉雄,1992年他離開天下雜誌去歐洲自助旅行,混了好久才回台;2000年以後參加過好幾個建築旅行團(日本安藤團和歐陸瑞德法行程),看了一堆大師作品;近年帶兩個青少年兒子去冰島Hiking & Camping。2015年夏天他重回編輯台擔任八月號「網路二十年」客座總編輯的同時,他一直跟我們推銷,《數位時代》應該作旅行,因為旅行是最數位時代的題目啊。這個時代有誰是不喜歡旅行的,這麼熱門的題目,趕快作吧。
再來是我多年好友工頭堅,過去十年他在台灣的存在狀態,就是台灣旅遊和網路產業的心酸發展史。老詹(詹宏志)和詹大哥(偉雄)是在遙遠前方照耀我們用的,真正要想題目構成、產業觀察和歷史脈絡,都是工頭堅幫的忙。
此外,我最佩服的英文雜誌《Monocle》,連續好多年在Dec & Jan(歐美世界的雜誌的慣例是每年出十期,暑假和聖誕節放假,有兩個雙月合出一本)固定製作Travel Top 50特別企劃,透過《Monocle》編輯群的眼光,從交通工具、機場服務和商品開發的角度,選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旅遊產品,其中有幾個明顯是廣告置入,世故的編輯如我選擇會心一笑,《Monocle》一向是這把戲的高手,身為雜誌後輩的我們該跟他學習。
在2015~2016的版本,《Monocle》選了這些:Best business rail journey最佳鐵路旅行--奧地利國鐵(維也納到慕尼黑),Best new lounge最棒航空頭等艙乘客機場休息室--Cathay Pacific first-class lounge at Hong Kong Airport,Key in-flight cleanser最佳機艙洗手液--Jao Refreshe,Most innovative newsstand concept位在倫敦的雜誌咖啡小店--Kioskaf’e,Most-welcome fleet addition極致體驗航空--Finnair’s A350,Best-designed guide介紹維也納的指南--Vienna travel guides,Best concierge 22年資歷的專業旅館工作者--Jeremie Varry, Baur au Lac, Zurich,Best regional airport最佳地區機場--Fort McMurray, Canada……對我們有意義的不只是這些答案,而是《Monocle》這本雜誌思考旅行方式和旅行產業的方式提醒了我們,原來所有的生活內容都是旅遊產業啊。
當我們現在談論旅行,其實是在說新創產業.共享經濟.廉價航空.新創工具.達人跨界.生活內容。移動時代來了,旅行方式和旅行產業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隨時都想去旅行。以下是六則旅行產業現象和趨勢觀察……
旅行產業新創公司特別多
身在數位時代,新創公司比傳統旅遊生態系更能提供創意和深度服務,在世界各地出現許多新創公司,包括住宿的Airbnb、途家、交通的BlaBlaCar、GrabTaxi、拉丁美洲OTA平台Decolar、美食資訊的Zomato、大眾點評等。2015年Airbnb完成15億美金的募資,途家、同程旅遊獲得3億美金、60億人民幣的投資。 台灣也有不少值得注目的新創公司:例如結盟台灣旅遊新創公司的社群平台泛旅遊(RTM)、主打新奇體驗行程訂購平台的Niceday、提供旅遊包車服務的DingTaxi、和路跑、秀展商展合作提供短租需求的AsiaYo、主打達人導遊帶團的Tripbaa……透過科技應用和旅行內容的結合,讓旅行更方便精彩。
廉航世代的即興旅行
以前的旅行和現在的旅行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多半是受到某個地點或事件的召喚(現在也應該還是),在幾個月前開始訂機票和住宿,但是這個行為模式因為廉價航空的票價優勢大大動搖,許多人的旅行時間和地點完全根據你搶到的機票來決定,身邊的年輕朋友常常會忽然消失好幾天,然後看臉書上才知道他/她去了日本某城市或東南亞某渡假島嶼……這種搶票的意外驚喜讓人們有更多的藉口去旅行。跟現在的移動世代談工作條件,他們最在意的不會只有薪資和工時,他們非常介意一年可以有多少放假旅行的時間,說真的,這不是一種基本人權嗎,拿出不合時宜的管理方法只會讓他們加速離去。
共享經濟時代的旅行商機
在移動世代的旅行新商業模式裡,共享經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本期封面故事報導案例,旅行者在出發前可以透過Couchsurfing(沙發住宿)或Airbnb(空房住宿)尋找投宿空間,還可和房東認識立刻交到當地朋友;如果要節省旅費,可運用HelpX(打工換宿志工平台),尋找工作機會;若是長途移動,可以利用BlablaCar(汽車共乘)尋找順路的旅伴;一般在城市移動,Uber真的挺好用的。根據許多旅行者的經驗,透過這些共享工具的消費行為,彼此比較容易交朋友,移動世代最大的特徵是大家都很愛玩,別擔心外語語言有沒有很好,大膽分享不同的旅行經驗就能作朋友啦。
旅行消費新介面
2015年10月在東京表參道開了一家結合「書店+咖啡+旅行社」的店,叫做「旅と本と珈琲と」,簡稱「H.I.S.」(https://www.his-j.com/branch/omotesando/)。這家店的想法是這樣的:「H.I.S.是讓你和還沒見過的理想之旅,能相遇的地方,一生能去的國家有限,一生能看到的景色有限,好好準備去找讓人最興奮的旅程吧。」先讓猿田彥咖啡感動你的舌頭,再看看幅允孝嚴選的1,500本和旅遊相遇的書,旁邊有豐富旅行經驗的專業服務人員幫你規劃行程。這樣的敘事情境搭配達人導覽,不就是台灣想作卻作不出來的酷炫生活型態店嗎?主題策展+消費場所+旅行交易=新形態旅行消費。
跨界專業人士是受歡迎的旅行達人
在移動世代的旅行者眼中,以前旅行社的萬能導遊現在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替代性高),受他們歡迎的是具有獨特才能的帶團人──例如愛飯團的創辦人許心怡,她原本是女性時尚雜誌國際中文版總編輯,愛吃也懂吃的她轉換跑道帶大家去吃口碑餐廳;從小在南美洲長大的阿根廷華僑苗啟誠,五年前受雄獅旅遊的邀約,到台灣工作和帶團去中南美洲;年輕時當過建築雜誌編輯、策展人的林芳怡,現在是欣講堂資深總監,是個達人領隊,透過旅行讓更多人認識建築的美好。在這個旅行工具愈來愈容易就手的時代,獨特難以取代的旅行內容才是最大的競爭優勢。
生活型態雜誌就是旅遊雜誌
用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是《Monocle》這本鎖定歐美日高端商業創意精英的雜誌,它的主題設定雖然都是挺正經的生活產業主題,但它整個後半本都在報導世界各地好吃好玩好買的新鮮事(人家是用有知識有理解的高水平手法呈現),更誇張的是它幾乎每一期都跟世界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觀光局合作一本Book in Book,它根本比旅型雜誌更旅行雜誌;第二個例子是日本這幾年出了非常多的地域型小雜誌,這些刊物印量少,主題完全針對地方事物,要買只能到當地或路線明確相同的店家找,這根本就是催促你去地方旅行的內容行銷。身在移動時代,旅行就是日常生活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