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談混抽像的情感,不如讓建築師的情感先表達出來。
站在景山前街與北池子大街口,看著紛紛白雪飄落,覆蓋在朱牆黃琉璃瓦上,紫禁城西北隅角樓的雪景,是在鳥巢、國貿、央視、三里屯張牙舞爪的現代化中,少數能讓人忘卻時間,凝視歷史與文化交疊而成的建築之美。在專訪馬岩松(Yansong Ma)之前,這是我對北京最美的記憶。
2004年,馬岩松從倫敦返回北京,成立自己的建築工作室;在台北,我們創辦了《PPAPER》雜誌,彷彿冥冥之中的平行宇宙,幾乎每隔兩三年,馬岩松就會出現在我們討論的名單中。2011年,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博物館」(Ordos Museum),如文明世界遺落在荒野沙丘上的詩意建築;2012年位於加拿大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兩棟變形扭曲的超高住宅大樓,優雅如夢地拔地而起,它們有個很美的名字,叫做「夢露大廈」(Absolute Towers),接連兩個作品,成了馬岩松和MAD建築事務所一鳴驚人的成名作。
11年過去了,馬岩松成為享譽國際,新一代中國建築師的代表。因緣巧合下,《PPAPER》終於有機會和文化中的平行宇宙對談。從當代藝術到「山水城市」(Shanshui City)的建築概念,馬岩松侃侃而談前輩大師們對他的影響;從南京喜瑪拉雅中心(Nanjing Himalayas Center),到即將與George Lucas(喬治 • 盧卡斯)合作的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Lucas Museum of Narrative Art),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東西,馬岩松嘗試將自己的想像,結合環境地貌,與每個城市不同的文化、生活,逐步實踐出他夢想中的「山水城市」。
不同於沈湎在追憶似水年華而害怕改變的人,馬岩松既喜歡傳統、古老的文化,也喜歡不斷改變、接受新的挑戰。「山水城市」的概念,反映出東方傳統人文精神與哲學思想,透過古老、傳統的城市與建築智慧,找尋現代主義的末日出路。他的建築,是場域、是空間、是詩意、是夢境,更如章回小說般的柳暗花明,引人入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的《鹿柴》,精妙地反映詩中有畫的意境,在馬岩松的建築中,活脫地暈染出人們渴望回歸山林溪豁,光影爍爍的和諧之美。
透過馬岩松的暢談,深深感受這位中國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磅礡宏觀中不乏詩情畫意。對他而言,建築是一項文化工程,從人性的情感與想像精神出發,為明日的城市進行歸真的復興。(Evannis)
隆冬平均溫度零下15度的松花江畔,哈爾濱大劇院像風吹過冰原所留下的冰脊,也像江水蜿蜒奔流的痕跡,是這個北國音樂之都(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音樂之都」)中,隨樂音起舞的優雅舞者。玻璃切割的立面,為室內空間引進澄澈明亮的採光,孔洞的木造結構,猶如迎風吹響的樂器,這是每兩年一次「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