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偏食的北美觀眾

在過去的數個月,美國觀眾要不是都瘋狂湧入戲院看電影,就是乾脆都不看,這使得2015年的電影市場在中型電影方面留下了非常大的空洞。

《007:惡魔四伏》Spectre北美首週末票房為7300萬美元,即使這個成績比《007:空降危機》Skyfall弱了不少,它仍然是年度最佳首週末票房之一。與《007:惡魔四伏》同期上映的《史努比》The Peanuts Movie首週末票房也有4500萬美金,這是一個想當不錯的成績。據統計,今年十月份北美市場的票房有4.937億美金,比去年下降了44%,照道理這個下滑是相當嚴重的。但考慮到9月份的票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整體就一下子平衡了。九月份的票房靠的是《尖叫旅社2》Hotel Transylvania 2、十月份的票房靠的是《絕地救援》The Martian。但是這兩個月的高知名度的中型成本電影都很糟糕,這其中不僅包括了《走鋼索的人》The Walk、《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危機女王》Our Brand Is Crisis這樣的奧斯卡型片,《沙漠飆高音》Rock the Kasbah、《獵巫行動:大滅絕》The Last Witch Hunter、《芙蓉仙子》Jem and the Holograms這些中型成本的商業片也通通鎩羽而歸。

普遍低迷中的例外是演而優則導的湯瑪士麥卡錫(Tom McCarthy)執導的《驚爆焦點》Spotlight,這部影片只有小規模發行,首週末只在紐約、洛杉磯、波士頓的五家戲院放映,結果卻收穫了30.2萬美金的滿意票房,截止11月底,以中等規模發行後,它的票房已經達到了1226萬美金。媒體看好它有望複製《亞果出任務》Argo、《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等影片的成功。

雖然按照資料統計,截止十一月底,北美市場總量比起去年是略有提高的,但這種提高所掩蓋的卻是一種並不健康的狀態。不同類型的電影的表現很不相同,觀眾的選擇面相當單一。票房總量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超級大片的拉抬。不過有一種理論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局勢的原因,其實是電影公司生產了太多針對同一批觀眾的電影,《史帝夫賈伯斯》把《走鋼索的人》的票房吃掉了,《走鋼索的人》把《黑勢力》Black Mass的票房吃掉了,就這樣陷入了輪迴。但實際上發行商已經作出了調整,奧斯卡常客,福斯探照燈發行的《崩壞人生》Demolition,影片在多倫多影展放映後反應極佳,探照燈最後卻選擇2016年的4月份發行影片。

另外還有一種擔憂顯得問題更加嚴峻,消費者的行為展現了一種深層次的改觀。一方面,電影公司愈來愈試圖滿足全球觀眾的口味,另一方面小螢光幕裡播放的電視影集愈來愈對觀眾有吸引力,這讓好萊塢更加癡迷於拍攝事件型電影。

當然這一切都還沒有成定局。在十二月月末,還會有一些最令人期待的影片上映,皮克斯的《恐龍當家》The Good Dinosaur,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的《翻轉幸福》Joy,亞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的《神鬼獵人》The Revenant,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彼得藍德斯曼(Peter Landesman)的《震盪效應》Concussion。

2014年的年末,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最後時刻帶來的《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本來沒有人會期待這部電影有何作為,八十高齡的「老牛仔」的狀態已今非昔比,但華納兄弟出品的這部影片後來創造了六個奧斯卡提名、北美3.5億美金的奇蹟式票房。這一年度,華納方面希望重啟的「洛基」系列之《金牌拳手》Creed以及朗霍華(Ron Howard)的海難片《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能夠複製這種成功。

圖文摘自:iLOOK 電影雜誌 0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