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WOHA的名字,是因為朋友去了峇里島的Alila Villas Uluwatu度假村回來後讚不絕口。懸在山崖之上亮麗剔透的建築,第一印象已經叫人驚豔,來自新加坡的建築師事務所 WOHA打造了一座有在地人文風情而且環保永續的嶄新度假村,透氣通風又兼具美感的發呆亭,海天一色隨光影移動盡收眼底,且不張揚地與地景融合,讓它在 2009年開幕之後,一直深受全球媒體所追捧,WOHA也因此獲得2011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國際大獎,風頭一時無兩。
一年多前去了一趟新加坡,WOHA在市中心花了六年打造的大型飯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剛好落成,遠遠在China Town就看到WOHA的設計,岩石般層層紋理從外延伸至內,靈感來自峇里島梯田散佈在不同樓層的空中花園,飯店就如一座自然景觀屹立在繁忙鬧市,為沒有四季的新加坡帶來一陣涼意。住進飯店,才會真正體會WOHA在建築設計上的大膽:WOHA一貫的思維,就是找出不用時時刻刻依靠冷氣的巧思,所以每個樓層通往房間的走廊,都是開放透氣的,沒有冷氣,取而代之是降低建築溫度的本地熱帶植物。這座「在花園裡的飯店」,大膽且獨一無二,徹底體現綠建築的可能性。出於對WOHA創辦人的好奇,加上他們在台北及台中有兩座住宅將會落成,促成了這次在新加坡的專訪。
WOHA位於香港街的整幢四層樓的辦公室其實與 PARKROYAL on Pickering只有一街之隔,兩位創辦人黃文森(Wong Mun Summ)與Richard Hassell(編按:WOHA的名字正是以二人的姓氏命名)每天見證著這座大型建築的成長,問他們這是最喜歡的作品嗎?原來又不是。「或許它算得上是WOHA的代表作,因為大家最能看得見。」成立於 1994年,21年來WOHA的作品早就在新加坡遍地開花,從高密度住宅、公共房屋、大型飯店、公共設施如地鐵站,還有學校等共四十多個項目,針對新加坡的氣候、環境與社會,引領綠色建築在當地的發展。若干年前當「綠色建築」還是口號時,對傳統與文化還有世界當前面臨的問題深感興趣的黃文森與 Richard Hassell,已經開始在設計上實踐永續思維,2007年落成,樓高 36層的 Newton Suites住宅首次結合了100米的垂直植栽、空中花園與天台花園,把在地面才享受的自然帶到高空,為大都會的高密度居住環境帶來意想不到的新面貌,甚至令政府全力加速都市的綠色發展,WOHA亦開始在亞洲許多都市受到邀請,展開綠建築旅程。
媒體都愛用「會呼吸的建築」形容WOHA的作品,連WOHA之前舉辦的作品展覽(2013年曾到台灣展出)亦命名為「Breathing Architecture」,但更準確一點形容,WOHA的建築是有生命的。訪談中Richard Hassell便提到,如果建築是一個人,他應該是會有好多朋友,有公民意識的。「現在有太多建築都很刻薄。如果它們是一個人,一定會是一個很可怕的人:他會說,這是我的私人領域不准過來。太多建築都只強調我我我,看我!」充滿自我的建築,再怎有名氣也引不起人的共鳴。
建築外行人如我談到WOHA,都會著眼最容易看得到的綠。但他們一直強調綠並不是WOHA的全部,那只是其中一種手法,每一個作品,其實都是回歸到最基本卻最重要的:氣候、環境、社會互動、人的感受。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然通風而都開冷氣?為什麼高密度住宅就不能有鄰里互動?為什麼我們總是千篇一律地鍾情不適合亞熱帶的玻璃幕牆設計?為什麼建築不能大方一點讓人參與其中?有人有生氣的建築,不才是真正有生命嗎?
WOHA真正與眾不同之處,是他們大膽的都市宣言,那無關建築美學,那無關入鄉隨俗添上在地風情,而是一種不跟隨潮流勇於在現代都市裡建立自己相信的理念,有膽量地成為改變未來的催化劑。未來人要與環境愉快相處,定要下不少苦功,這些年來WOHA總是著手面對、解決問題,讓建築與生活更美好。這個亞洲最值得關注與支持的建築界名字,在這段獲獎無數的建築歷程上,將建築還給人們,無非只是希望現代城市與人們更加親近、讓我們重新感受自然的美好。(Kat)
新加坡藝術學院 SOTA為新加坡培育下一代創意 人而 設立藝 術中學,WOHA以大膽的現代化設計,注入東南亞的建築智慧如通風設計和種植大量植物降低氣溫等;大門巨大的通口有採光和通風的作用,亦正對福康寧公園和殖民地時代的教堂,巧妙地借用了周圍的風景。公共區域不設冷氣,但並不悶熱。面對大街的邊門設有台階,並保留了一棵茂盛而古老的青龍木,學生能坐在樹蔭下討論功課,更歡迎路過的人坐下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