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閩南文化之美 閩南書院

分立於高鐵軌道兩側矗立了兩幢獨具特色的地方建築,一座就是在2014年啟用的客家圓樓,另一座則是2015年啟用的閩南書院,讓苗栗後龍高鐵站還沒有啟用,就已經成為了熱門的景點。

text/photo﹣趙立偉

擅於航海的民族

提起閩南這個詞,大家都會毫不猶豫的認為就是現今中國大陸的福建南部,但是,有人研究閩南這個詞的起源時,卻發現最初的閩南其實並不是現今所認定的範 圍,閩是現今福建的簡稱,而福建這個行政區域在唐朝時才被劃定,而閩南這個 詞首次出現,是在韓愈為唐朝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所寫的墓誌銘上,但並沒有 說明閩南所指何處,直到明朝時,閩南這個詞再次出現,是宋濂在寫給朋友的文章上,提到「頗聞閩南有武夷山」,問題是武夷山明明就位在福建與江西的交接處,怎會是福建南部呢?因此有學者認為,當時所認定的閩南,其實是包括了整個的福建省。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閩南這個區域變成了現今所指的福建漳州府所屬的十三個縣,以及泉州府所屬的八個縣,外加一個廈門市。

擁有高度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閩南人,也出了許多知名的航海家,最富盛名的就是七度下西洋的鄭和,當時他所領導的船隊規模,可說是連當時的歐洲國家都遠遠不及。有正規的船隊,就會有海上的盜賊,閩南海盜在當時可說是勢力龐大,影響力遍及日本與東南亞,這也是為何現今東南亞有許多閩南族群的原因之一,當時的海盜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李旦了,他的聲名連歐洲的海權國家都有耳聞 , 而稱他為Kapitan Cina,至於大家最熟知的顏思齊和鄭芝龍則是後來才掘起,在 他們傳到鄭成功後,才擊退荷蘭人,佔領台灣及澎湖,建立反清復明的基地,然而,擊敗明鄭軍隊,幫助清朝將台灣島列入版圖的施琅也是閩南人,在明鄭的勢力被消滅後,閩南海賊再度掘起,當時勢力最大的就屬蔡牽了,它曾一度稱霸於南海、台灣海峽與東海海域,範圍之大可見一般。

歷史悠久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格局基本上有一個橫的正房,正房兩側再連伸出直的東西廂房,在廂房的最後,再連接出較小的門房,兩個門房再連接出大門,形成一個口字,就稱為四合院了,若是較大的家族,一個四合院不夠住,就在這個四合院前再加蓋一個四合院,形成一個日字,就稱為二進院落四合院,若再加一個四合院成為目字,就稱為三進院落四合院,設在後龍高鐵特區的閩南大宅,就是屬於口字形的四合院,只不過為了充 分利用空間展示閩南文化,而在內埕中央設置了一個文昌祠,所以看起來有點像日字。

樑柱支撐整門房舍及屋頂的結構,交叉點利用托木增加穩定性,樑柱本體也會利用許多雕刻或是彩繪加以點綴,屋頂的部份以相互交疊的瓦片壓住,屋脊的形狀有單純的燕尾式以及複式的西施式,屋脊上有時會以人物走獸的雕塑作品加以點綴,在山牆的屋頂頂端側面,因為兩側都是各往下方傾斜的屋瓦,所以山牆頂端看起來很像馬鞍,所以又稱為馬背,這裡的變化就比較多些,有由三至五個弧線 連接所構成,稱為曲形馬背,屬於五行之中的水;有線條由反向的圓弧線所構成,稱為銳形馬背,屬於五行之中的火;有以三條直線形成ㄇ字形的形狀所,稱為直形馬背,屬於五行之中的木;有以單一圓弧線所構成,稱為圓形馬背,屬於五行之中的金;有頂端直接削平,沒有任何的修飾線條,稱為方形馬背,屬於五行之 中的土,不過,也有人認為,將馬背融入五行的概念來自中國大陸,閩南族群來到台灣後,演伸出許多不同的馬背,早已不適用原來的形制了,以後龍這幢閩南書院的設計來說,屋脊屬於燕尾形,背脊上沒有任何的雕塑裝飾,馬背的形狀則是屬於圓形馬背。

淵遠流長的文昌文化

除了獨具特色的閩南四合院外,還有廟宇的建築也是影響台灣很深,尤其是早期閩南族群遠離家鄉渡海來台開墾,通過了黑水溝這一關已經是神明保祐了,少了家鄉的支撐,同鄉的移民更是必需團結一致,所以,一旦當他們開墾有點進展時,第一步就是建廟,一方面請來神明保祐開墾順利,一方面也可解一點鄉愁,同時又可以成為同鄉們的集會場所,凝聚向心力,所以,台灣傳統的民俗活動多半會在廟宇前舉辦,這就是台灣常見的廟會活動,同時,廟宇前也是會最快形成熱鬧的街市,也可知道台灣許多老街都是包圍著古老的廟宇所形成。

台灣最早的廟宇多半是保祐平安之用,請來的多半是移民的家鄉神名,以閩南族群來說,最多的就是開漳聖王與媽祖了,隨著開墾範圍的加大,新移民的加入,舊移民財富的累積後,祭祀的神明也開始多樣化了,而廟宇的建築型制也隨之不同,像是著重在教育的文昌祠,著重心靈成長的齋堂,以家族為主的家廟及家祠,因城市聚落而形成的文廟及城隍廟,因不同職業而形成的守護神廟宇等,而設在後龍閩南大宅裡的廟宇就是主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

一般在供奉文昌帝君時,也會陪祀天聾以及地啞兩位書僮裝扮的神祇,取其天機 不可洩漏,文人須要謙卑少言,以及文運人不能知等意思,在四川文昌帝君的座騎當地人稱為驢特,是一隻很像馬的神獸,又稱為四不像。另外,在四川當地又認為文昌帝君同時也有降伏五瘟神的能力,所以又稱他為瘟祖大神,所以在神像 的形塑上,若是以文昌帝君顯像時,是以文官的造型出現,手持玉板或是如意, 也有持筆或是拿書的造型,但若是以瘟祖大神出現時,則是武將的造型,一手持寶劍,一手拿鷹爪。

影響深遠的英才書院

於2015年中正式峻工啟用的閩南書院,佔地面積廣達9270平方公尺,建築物的佔地面積為1387平方公尺,因為是仿自閩南風格的四合院建築,再融入早期的書院設計,所以定名為閩南書院,但在書院峻工後不久,因考量到苗栗地區最富盛名的英才書院,對於地方上有很深的影響力,也是苗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書院之一,所以蘊釀將閩南書院更名為英才書院,在地方鄉紳同意之外,便將閩南書院正名為英才書院,但書院上的牌匾依然寫著閩南書院,因此有同一建築物卻有兩個不同名稱的狀況。

真正的英才書院建於1889年,地址在現今的苗栗市中正路756號上的文昌祠,於1985被指定為縣定古蹟,其實,苗栗縣最早的書院並不是英才書院,而是建於1829年,位在苗栗西湖的雲梯書院,但因為英才書院也是栗社的主要活動場域,而栗社是苗栗最具有影響力的詩社,栗社的前身是天香吟社,1927年吳濁流為擴大詩社的影響,廣交文友,而將詩社改組為栗社,到了1998年時再改組為苗栗縣國學會,一直對苗栗的文壇有著深遠的影響力。苗栗文昌祠是由當地的鄉紳於1885年所倡建,當苗栗在1889年設治時,首任的知縣林桂芬曾一度在文昌祠辦公,同年為慶祝苗栗設制,再由地方鄉紳提議在文昌祠設立書院,以教育地方學子,取其教育英才,定名為英才書院,早期的英才書院與一般的書院一樣,默默的教育英才,直到栗社以英才書院為主要活動場域後,英才書院的影響力頓時提高不少,也成為了苗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圖文摘自:愛台灣旅遊雜誌11月號 No.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