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樓大廈之外

香港是我出生、成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在台北生活的這幾年,台灣朋友要去香港旅遊,很自然都會問我有什麼推薦。以前我都會很認真地選一些吃喝購物的地方,不過這幾年,可以的話,我總會叫朋友到香港的郊野走走。

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人多得要命的街道與車廂,迷人夜景與購物天堂,還有大都會裡總是急促的步伐,都是許多人對香港的既定印象,有時候就算連營營役役的香港人,都會忘記了香港得天獨厚有40%的土地為郊野公園(佔44,000多公頃,而整體有75%的土地是郊外),我也不只一次,聽到外國人跟我訴說對香港山野的熱愛,在印度登山時,有位英國人更開心地分享他剛在香港完成「HK 100」的馬拉松跑山,而我卻對這活動聞所未聞,去年在香港書店看到台灣作家劉克襄寫的《四分之三的香港》,把最美麗卻也最不為人知的香港記錄下來,竟然覺得有點慚愧,沒想到香港自然竟由一名外地人以極佳文筆為我們道盡,更遺憾香港本土都沒有這樣的一本書。

小時候週末的活動,就是爸媽帶我們到郊野公園郊遊野餐,不知不覺也培養了我的山野的熱愛,中學時最愛跟同學跑到西貢寧靜又幽秘的山與海灣,大學剛畢業時帶著一股傻勁參加健行一百公里的毅行者籌款活動,最記得2003年一場SARS肆虐香港,人們苦中作樂,紛紛走到郊外,一時間山野甚至比市區還熱鬧,香港人也多了回歸自然懷抱。香港郊野公園迷人之處,是在短短一小時間就能從繁華鬧市,走進青山綠水,享受新鮮空氣與靜謐,大概全世界真的只有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做得到。

跟台灣的好山好水不太一樣,香港的郊野公園概念來自殖民地時期,1975年當時的港督麥理浩將香港40%的土地列為郊野公園,並透過立法限定郊野公園不准開發。公園主要功能是保護自然生態,當中亦仔細規劃了不少山徑如知名的港島徑、以昔日港督命名的衛奕信徑、麥理浩徑等,有不少亦是圍繞水塘(即台灣的水庫)而建,去年我回港休息,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住了二十多年香港島的郊野漫遊。雖然住在港島這麼久,也是去年才真正發現許多地方我從沒踏足過──像遊客必到的山頂,大家趕著在觀景台看維港風光,真正地道的香港人則鍾情走一走環迴山頂的步行徑,沿著由香港第14任總督命名的百年棧道(沿著懸崖峭壁興建的窄道)盧吉道行走,輕鬆就能多角度飽覽香港海景,想走多一點,又可以往下繼續走到薄扶林水塘的樹林裡,欣賞昔日的軍事堡疊與西南邊的海天一色。

我也試過從山下的纜車站出發,不坐纜車改以步行上山,沒有特定路線隨意跟著 google map而走,沿中區自然徑見識了中區半山的歷史悠久的高尚住宅區的街道與建築,從麥當勞道、馬己仙峽道、梅道的住滿名人的摩天大樓,到白加道、施動道那些超級富豪的大宅別墅,還有從殖民地時期到現在仍然使用的高官官邸,這些路段不但在市中心的難得綠意,也是香港歷史與建築的小回顧,像梅道 3號的地面一整排 14個車庫的 Gladdon大宅,素白低調卻極有氣派;位於白加道 15號的政務司長官邸,前身是1903年落成的域多利醫院,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設計,優雅美麗,就連山上小徑旁的不知名老宅,走出來的人物都彷彿亦舒筆下的男女主角般別有氣質,這些保留下來的典雅老建築,跟現代香港許多醜陋高樓實在形成太強烈對比,也是我重新探索故鄉的有趣新發現。

時間不多的話,我則愛從灣仔上山,從繁忙大街往山上走,沿著又窄又斜的灣仔峽道走,便會走到港島慢跑者的天堂寶雲徑,這條充滿綠意的幽幽小徑平坦好走,既可走到知名的姻緣石,又可以欣賞維港美景與曾經是香港最高大樓的圓型建築合和中心,甚至可遙看 Frank Gehry在香港蓋的首個住宅項目Opus。走完整段路徑,實際只需一個多小時。

我另一最愛的山徑,是港島南區石澳的龍脊。這條港島徑第八段必經的龍脊郊遊徑,就在石澳郊野公園裡,是雲枕山與打爛埕頂山之間的一條恍如蒼龍在天的山脊,景觀開揚,環抱南區石澳、大浪灣、赤柱等美麗海灣,最重要是它交通方便,整段又簡單易走,不用一個小時就能走在龍脊之上,迎著風眼下的海闊天空是如此貼近,甚至教人忘記身處大都會之中。

以前台灣朋友都常常對香港的摩登國際化流露出羡慕之情,但坦白說我從不因此感到驕傲,(夠了解香港的人都會知道我們在很多方面也很保守),最值得讓我引以為傲甚至感恩的,反而是這一片與喧囂鬧市並存的山野寧靜,每次從台北回香港,在飛機上俯瞰香港高低起伏的山水,即使它己改變太多,我還是覺得香港很漂亮。如果你來香港,我是誠意推薦你花半天一天走到郊外,探索這片未見之境,它絕對會是你想像之外。

圖文摘自:PPAPER Issue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