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常聽見朋友之間討論紅色供應鏈重創IT 產業,接下來該發展什麼?還有什麼路可以走?財經節目裡還是對於傳統產業深具信心,特別是紡織業的研究開發創新材質,我因為有朋友就在產業裡,的確感受得到樂觀的氛圍。除此之外,被各行各業的各個什麼什麼 O 等級的高階主管或是顧問等級人士談論最多的就是,或是說幾年過去了還是,文創產業。
先說傳統產業,傳統產業面臨的課題叫做轉型,從生產代工轉為自有品牌。許多我接觸過的老闆其實沒辦法體會什麼叫做品牌,他們接觸品牌的經驗就是過去幫這些國際大牌子提供原料,開發模組,或是代工,所以他們對於品牌的認知就是商品,一個商品掛了個標籤就是品牌了不是嗎?他們認定的理所當然。也因此,對於品牌的經營,投資,行銷,消費者的認知,忠誠度,為什麼同樣商品可以賣成不同的價錢,他們是需要時間去理解的。對於商品成本以外的投資,不論資金或是人力,暫時他們都難以認同。
而文創產業更是個黑洞,因為連商品是個什麼都沒人能夠說得出來,是個杯子嗎?是部電影嗎?是家餐廳嗎?還是把這些東西都集合在一個區域一起管理開發呢?其實都是,任何商品只要最後可以在市場上有成績都可以算,整個鶯歌賣陶瓷,或是鳳梨酥行銷全球,茶道席捲歐美,韓流淹沒世界,都是。文化裡有太多的素材可以轉化成商品,沒有歷史包袱只靠全新創意設計出來的商品當然也算數,所謂文創商品的獨特之處,說穿了就是功能性並不能掛帥,非功能性的部分才是價值所在。一雙能夠除臭的襪子定價就是在它的功能,但是一雙能夠求愛的襪子定價就看這個想法能夠多有趣了。
重點來了,當文創產業變成政府的發展項目的時候,誰來決定這個產業該如何發展?投資的資金如何分配?誰能決定價值在哪裡?是最有創意的那個人來分配嗎?誰又能決定誰最有創意呢?於是,我們國家的創意發展最後又落到了學者或是官員的手上,當然很難發展,當初他們就是沒有選擇創意這一行,所以才當了政府官員啊。這件事實在太困難了,在華人世界裡,從來沒有鼓勵過創意發展,掌握權力的人,又怎麼能懂這是什麼?更何況把創意落實,還有很多專業的事情要做呢,光是估價這一關就卡到天荒地老了。
所以,傳產是否能轉型,文創是否能帶來曙光,都要靠掌權者的決心與氣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