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的光環

為獨身獨居人提供的服務,要不然就是幫助他們過渡到另個階段,要不然就是給他們,療癒性的光環。

時代的演進,令人猝不及防。在1957年美國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不婚的人們是「病態」、「不道德的」,或「神經有問題」。(哇,過去的單身著,何其不幸)。到了1976年,只有1/3對不婚者持有負面的評價。事到如今的2015年,雖然「To marry or not to marry」這個議題,還是名嘴們談論不休,賴以為生的主要課題,但是未婚者大有敗部復活,變成大眾寵兒的節奏。

這種演化是有其現實考量的。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有報告顯示:「夫妻加一名小孩」為主的家庭,雖然1980年占到42.1%。幾年卻來一直在持續減少當中。預計到2035年時總占比僅為23.3%。相反的,1980年代僅占19.8% 的獨居家庭比例,卻在2010年反超主流家庭,預計到2035年將上升到37.2%。另一個統計,2012年,平均每戶家庭的人口數,已經跌破2名,變為1.99人。這是很驚人而且龐大的數字。如果有人膽敢對獨身的人說三道四,其結果只是觸犯眾怒而已。

獨居,並沒什麼不好。只不過有時也會有如蟲蟻咬囓般小小的不幸。為了解中國大陸單身女子的心境,我上了文藝範聚集、會員比較容易掏心掏肺的豆瓣網,找到一個叫「獨居女子」的小組。感覺上,雖然有不少鐵齒地禮讚自由自在,無負擔單身生活的灑落女子。但是,也許是在不孝有三無後最大的中國,根本還是「兩個人要死要活,比一個人要死要活好」的基調。

一個標題「舊時光裡的無效信」,序裡,叫冰釋的女子單刀直入地點出,「這些年,靈魂裡被抽掉了一縷。心裡沒有了刻骨銘心,也沒有放不下。連個偶爾傷感想念的人都不會了。一直就這麼不完整,無法改變的生活⋯⋯唯有在電影裡那些具體的情節裡,才會撥動到些許回憶。其餘時光,除了沒心沒肺,只能沒心沒肺。」簡直是滿目瘡痍,但是裡面真的有些真理。情節較輕的也說,「一個人住久了,生活開始像場啞劇,一切都在沉默地進行。」

持平地說,大多數的人落在像朱自清說的,「我愛群居,也愛獨處」的圖譜。(或者是,既不能老是群居,又不能老是獨處)。所以很難判定,孰禍孰福。難怪有人說婚姻如圍城,裡面的想出來,外面的想進去。住在舊金山,特立獨行的女日本設計師,說得好。「I'm OK with being single, but I'm not OK when the time where I have to move my furniture around and to change the high ceiling light balls...」(單身
對我來說,不是問題,除了在我的家具需要換個位置,或很高的天花板需要換燈泡的時候)。可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只能選擇一個狀態。

雖然單身獨居的人,在人數上,已經有後來居上的態勢,但心理上,屬於小眾,而且很可能是,永遠的過渡期—很少人死忠地想牢牢抓住這個身份不放。

所以為這群人提供的服務,要不然就是幫助他們過渡到另個階段,要不然就是給他們,療癒性的光環。

中國去年開始有一系列的短片在媒體上曝光,叫〈 一人食 〉。這個影片背後的想法就是,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一人食 〉是重新定義孤獨飲食的「 不孤獨的食物美學 」。每集教會你做一道菜,介紹一位有情趣的人,展現一種獨立的生活方式,傳遞一個人獨而不孤,活在當下,善待自己的正能量。一反豆瓣裡面「 獨居女子 」哀而不傷的基調,藉由食物超乎想像的治癒力量,讓自己填飽你的肚子,治癒孤獨。精神上,這不是在教人做飯的節目,而是在教人生活。

製作人是蔡雅妮,單身人士,愛喵星人,愛食愛酒,甚至不會做飯。

〈一人食〉成功以後,蔡雅妮繼而推出〈一人食〉的同名書。從去年6月起她一直在做《一人食》,寫原本出現在劇集裡教做菜20個人的故事。無論是短片還是書,都是她一個人獨立完成。

這非常符合〈一人食〉的調子。老實說,她賣的,是自己。這是自媒體最大的特色。《一人食》自始至終只有一個人,她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

這是過去的時代,無法完成的事業。無論在自媒體的支持,手機拍攝技術的進步, 或是時代的演進上,都站在她的一邊。明明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卻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想來,人最怕的還是孤獨。

圖文摘自:PPAPER Business Issue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