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的大未來

軟體控制器、視覺辨識系統、機器人定位引導為後續發展關鍵

◎周鉅堯 CSIA

近年來,機器人與設備自動化成為工業發展的重心,不管是半導體、面板、食品、網通…等,各種勞力密集產業積極尋求更高效率生產方式,試圖以機械化取代大量人力,讓多餘資金能夠聘請更多研發、管理人才,不僅降低人力成本也提高生產效率;而機器人最初是自美國誕生,早在1962年就研發出全球第一台工業機器人,但剛開始將研發重點放在軍事、太空、核能工程的特殊機器人,因此才會由日本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從後追趕而上。

全球積極發展機器人與智能生產線 工業發展提升至新境界

1967年日本科學家森政弘與合田周平就提出:「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等特徵的柔性機器。」而20世紀中後,伴隨著電腦運算及記憶能力愈來愈精密,開始將機械化產線加入電腦程式化控管,並裝上機械手臂,使生產效率更高,除了汽車、電子業已大量使用,食品、傳統製造業、玩具業等也開始運用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減少缺工問題,自動化機械生產線也將全球工業發展帶到一個新的境界。

至2007年底,由於汽車工業與電子電器業蓬勃發展,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已近百萬台,其中約40%在日本、32%在歐洲、16%在北美,當時日本是全球機器人最多的國家。但除了亞洲區之外,歐美強權也不讓日本專美於前,美國在機器人語言研究、視覺、觸覺、準確性等技術研發相當全面,包括軍用、航太、汽車產業已廣泛應用,歐洲的德國則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工業4.0概念,期盼未來將打造智能化工廠與供應鏈,將更多感測器與軸承加在機械手臂上,讓機器人更靈活、人性化,不僅僅是大量固定式生產,未來更可達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生產;而企圖成為世界領導強國的中國,除了十三五計畫將在明年1月完成規劃的文本起草,上報國務院,官方也公布經國務院審議通過,交由工信部聯合發改委、科技部等詳細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將機器人列為10大重點推動項目,成為未來10年中國改造成製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

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吸睛 國內廠商誰領風騷?

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發展至今,已有許多廠商占據重要地位,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NACHI、MITSUBISHI、德國的KUKA Roboter、美國的Rockwell Automation、Adept Technology、義大利的COMAU、中國的首鋼莫托曼(Motoman)機器人公司、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