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科學家華茨拉夫‧高瓦爾(Václav Havel)在《感知的世界》一書中寫道:「整個睡眠是深一陣淺一陣地交替進行的。當一部分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且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雜亂無章的聯繫時,就會產生稀奇古怪的夢。」
有研究指出,剛出生的寶寶大約要用一半的睡眠時間做夢,而60歲的老人只用睡眠時間的15%做夢。我們無法了解腹中的胎兒或出世不久的嬰兒究竟在做些什麼「夢」,但是科學家認為,寶寶們的神經網絡系統需要透過夢才能建立良好,從而促進腦部發育。對一個已屆古稀的老人來說,他至少有5年時間是在夢中度過,而夢中往往充滿焦慮和死亡的陰影。
由於從小就看不到周圍的世界,因此先天盲人做的夢就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绚麗多彩。但是他們擁有觸覺、嗅覺、聽覺,所以就真實感而言,盲人的夢境與常人一樣。戴維‧福克斯 (David Fox)是美國亞特蘭大市埃默理大學的心理學家。他對6名盲人的夢進行研究後發現,後天失明的盲人能在夢中見到周圍的人事景物,而先天失明的盲人只能描述夢中用手收拾廚房裡的蔬菜,和聽到洗衣機的轉動聲、人的談話聲等等。
那麼,為什麼每個人都會作夢呢?科學界對此眾說紛紜。
大多數專家認為:人在睡著之後,如果腦部對刺激產生某種反應,夢境就產生了。夢境常常很荒誕,這是因為做夢時,只有部分腦細胞在活動,像夢見熊熊大火可能是因為陽光照在臉上;光腳在冰雪中奔跑的夢可能是因為雙腳露在棉被外。有人做過一次試驗,在33個睡眠者的皮膚上輕輕滴水,其中有14人都夢見水。
為什麼這些輕微的感覺會被「放大」?科學家認為,這是大腦在睡眠中失去整體調節功能的緣故。德國的《快捷》畫刊在公元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人做夢,是大腦在打掃房間。」這篇文章認為,夢對白天的各種資訊和情感體驗進行加工和整理後,會選擇儲存一部分,榮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克里克也說:「只要做了夢,人的頭腦就會恢復靈敏。」這是因為做夢使腦力得到恢復,同時還能清理腦中的無用資訊。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則提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理論,他認為夢是因潛藏的願望而引發的。
施溫德的〈囚犯之夢〉,刻畫著在獄中的囚犯因不能出獄,只能透過幻想滿足自己的情景,佛洛伊德視之為「欲望實現」。
新的研究資料指出:做夢時,大腦肯定在進行有意識的、解決問題等思維活動。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腦在寧靜的夜晚處理問題會更靈敏,效率也會更高。許多科學家甚至認為做夢有益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