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10的互聯網沙塵暴行銷戰
◎鄧方希
今年2月份柴靜的「穹頂之下」,驚醒了中國對PM2.5的恐懼,言猶在耳,4月中北京歷經了13年來最強的沙塵暴,當日北京天氣出奇的戲劇性,巨塵入京,加上9級狂風伴隨著雷雨,儼然明天過後之態。而空氣中微粒的大小已經從2.5微米到了10微米,PM10的小時濃度超過了1000微克每立方米,人體的感覺就是張口就能吃到沙,呼吸就能嗆到沙,沙子鑽進鼻孔、耳朵、眼睛,北京朋友即時發回的圖片,觸目驚心的情景,還真像電影的劇照。線民們只能自我解嘲說,這種天氣上班,需要帶口罩、帶護目鏡、帶雨傘、帶衣服、帶氧氣筒,還要帶秤砣!
而反應速度如網速般的互聯網PR們,在老百姓被鋪天蓋地的黃沙侵襲躲進室內時,打開手機,又被鋪天蓋地的移動廣告襲擊,不過跟各位分享一些創意廣告,也是會使人在漫漫黃沙中會心一笑。
看到這裏,大家不得不佩服這些互聯網公關們的文案功力以及反應速度了吧?原本是場生活的災難,卻變成沙塵暴藉勢行銷的角力賽,這個企業的應變能力號稱「激情與速度8」。
其中最受到線民以及有關單位關注的是以下這類「沙逼北京」的文案,與「傻S」「逼B」有諧音之嫌,也有對於京城的貶意。幾乎是在當天或是隔日就被「和諧」了。
當互聯網席捲了各行各業,其廣告行銷方式也顛覆了以往的舊思維。傳統的行銷對象是與企業隔層山的消費者,大都是企業給什麼,消費者就只能接受到什麼;當互聯網思維如風行草偃撲面而來時,所有的消費者就是線民,所有的資訊在網上都是透明的,當網上的信息量無比巨大時,網友們對於無法立即吸引自己的訊息容忍度幾乎零,彈指之間就可以忽略你辛苦設計的文案。如何讓網友們感受到與自身有直接關係的行銷,或是可以引起社交網路熱議,而由線民們自行轉發散布,也稱作「病毒性行銷」,正是當前成功的互聯網行銷案例。
再分享一例,根據美國吉利牌剃鬚刀的調研,中國是電動剃鬚刀主導唯一的市場,每年還有超過100萬的人從手動剃鬚(濕剃)轉到電動剃鬚(乾剃),所以當吉利準備在中國推出一款手動剃鬚刀時,可見這對行銷人員是個多大的挑戰。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