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可複寫IC+感測器+智能機器人
◎周鉅堯 CSIA
人類發展以來,胼手胝足靠著雙手,逐步建立文明的社會,憑藉著眾人的力量,造橋、鋪路、蓋房、農耕…等,將生活水平持續提升,進入14世紀,雖然當時仍然戰亂不斷,但歐洲文藝復興使得天文學、物理學、生物、醫藥、數學等領域蓬勃發展,也帶動了14~18世紀的科學革命,也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完整的基石。
機械化生產當道 工業革命顛覆傳統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於18世紀的英國,在這之中發展出許多嶄新的生產設備及概念,包括大型工廠、機械化生產…等,讓人們得以運用更精簡的人力,有效率的生產更精美、更大量的產品,也發明了如珍妮紡紗機、蒸氣機、火車、鐵路,使得手工勞動走向了動力機械生產,也讓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國力也迅速強大,而人類以機械化生產取代人力生產後,便成就了工業1.0的時代來臨。
隨著美、德其他國家為了不讓英國專美於前,各國也積極投入工業研發,進入19~20世紀,包括美工程師富爾頓將蒸汽機運用在船舶動力上,揭開了輪船時代的序幕,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萊特兄弟創造了「飛行者一號」飛機,人類生活也逐漸由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力時代,工業發展也由棉紡織業的輕工業轉向電力、內燃機的重工業,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重工業時代,藉著許多大型機械及動力系統的幫助下,便可導入生產線進行量產,而福特汽車在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將汽車生產納入生產線大量製造的概念,也為工業2.0的定義下了一個完整的註解。
導入電腦系統揭開自動化生產序幕 未來機械將更Smart!
進入1960年代,伴隨著積體電路(微晶片)的發明,電腦使用呈現爆發式的成長,由超大型電腦轉向微電腦的發展,並在20年後,成為家戶中相當普及的產品,由於電腦精密的運算及記憶能力,在20世紀中之後,將原本已大量機械化的產線,在組裝、運送、加工、品管部分加入電腦程式化控管,並輔以機械手臂,讓人力使用更為精簡,且生產效率更高,自動化生產大量導入製造業、食品業、電子業等勞力密集產業後,人力費用降低之外,也提高良率,且較不會有過年缺工以及訂單爆滿時臨時找不到勞工的困擾,讓廠商出貨穩定,減少交期延誤,自動化生產的普及也讓工業3.0的概念應運而生。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