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搖滾的世界

70 年代,你很難想像,台灣年輕人的聚集地只有冰果店,第一家以音樂 DJ 為主題中心的酒吧屬1982 年的「AC/DC Rock House」,1986 年 Roxy 開張,以搖滾樂為主軸場景,是當代很多青年夜生活場景的初體驗。模仿的新店很快如雨後春筍在台北市蓬勃,高凌風的「閣樓」、藍心湄的「I LIKE」、張菲的「Talk of Town」等,最為成功的是在辛亥路的「Whisky Agogo」以及ROXY 再轉戰的「ROXY IV」。91 年Roxy Spin 開幕,再創搖滾音樂舞場高峰,92 年首家以電子音樂為主的舞場「Underground」在松江路;而現在多見的地下搖滾場景發展雛型約1990 年,「Scum. Boogie」、「人狗螞蟻」較為出名,1996 年後剩下影響台灣搖滾深遠的Roxy Vibe 一枝獨秀,而今日,「Roxy Rocker」仍守著專屬台灣的搖滾歷史,要你牢牢記得!
撰文整理/萬岳乘、凌威、黃慧倫   資料、照片提供/凌威

一九八二年,凌威在公館「褲子大王」的二樓, 開設「第一代AC/DC Rock House」,店面很小,十坪,只能坐十個人,當然,沒有生意經驗的老闆,讓這家店三個月關門大吉。又三個月後,同址三樓他又開設了「第二代AC/DC Rock House」,依然門可羅雀,每天只有幾個愛聽搖滾的屁孩,林志堅、林喡哲等在鬼混。直到某日,有個老外不小心闖進來,發現竟有這麼一個搖滾音
樂屋。幾日後,他帶了幾位老外同學再度進門……「AC/DC」突然成了在台北的老外最為歡迎的Pub。

我們都在搖滾的大浪裡見潮起潮落

但是,這麼一個突然,卻掀起了台灣的搖滾音樂的大浪,甚至襲捲當年代所有青少年的生活,我們總是知道,在台北的某個地方、某個地下室,現在正擠滿人,搖頭、哼唱,大聲談論,那關於破壞、狂暴、顛覆和革命。聽搖滾,變成生命的主要目標,買黑膠、翻書、聽廣播、找資料,「搖滾」不離口, S c o r p i o n s、Q u e e n、A e r o s m i t h、Whitesnake、Iron Maiden、Poison、Skid Row、Rush、The Cure、Pink Floyd、The Police 鎮日掛在嘴邊,而且,講冷門的樂團才酷。​
當然,存夠錢,一定要到Roxy 朝聖,那總是坐落在師大附近,一直在和平東路、金山南路徘徊,由凌威主持的搖滾樂酒吧,從AC/DC 之後,Roxy I 、Roxy II、 Roxy III、Roxy IV,Spin 熱舞後清晨醉倒在門外的7-Eleven 店口,到Roxy Vibe 的Live 的金屬聲震耳欲聾,爆出的火苗替對面加油站擔憂。流連這裡的不只氣盛的學生,音樂人、媒體人、演藝圈、廣告族,都在這股搖滾樂裡隨波逐浪,喜歡講,喜歡看,喜歡罵,喜歡搖,喜歡一起唱,喜歡沒事到這邊晃晃,一定會遇到朋友,雖然常常不歡而散,酒精發作後,Roxy 讓聽音樂變成一件具體的事;音樂催情,啤酒和威士忌才能助興,那時候,沒有酒測,當然,我們也沒有車,臥躺,是最終的結局。

我們仍依戀八○年到九○年,儘管扛著搖滾、電子、Lifehouse、Pub 的招牌很多,但我們仍摯愛Roxy 老字號,這裡有最強的自由氛圍,豐富的音樂收藏,毫無禁忌地播放,牆壁仍殘存曾有過夢想的一個輝煌時代,看盡曾經聚散的搖滾客,儘管二000年過後,搖滾的Roxy 又恢復慘澹,但他還在撐著呢!是不是等著有一個老外走進來,發現這裡,依然是台灣搖滾的寶藏?


圖文摘自:潮人物 5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