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光纖交換機小巨人

康聯訊掌握光纖到府商機,深耕北歐跨足新興市場,獲利三級跳

◎莊正賢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透過網路傳輸的資料愈來愈大,因此光纖到府已經是勢不可擋的趨勢,國內的光通訊概念股也一直都是法人熱衷的標的,不管是華星光(4979)、F-眾達(4977)、波若威(3163)都享有不錯的本益比,但仔細觀察這些公司多是光纖的主被動元件,幾乎沒有交換器的廠商,因為大家都認為交換器的難度不高,進入障礙低,必是流血競爭的紅海市場,沒想到即將掛牌的康聯訊(3672)卻以這一系列的產品,不但享有35%以上的毛利率,獲利更隨著光纖的成長而倍增,到底有什麼本事?特別專訪到陳友信董事長為讀者說明。
 
學物理出身的陳董,在台灣當年電子業起飛的年代,也在多家電子公司擔任要職,不管是在已經掛牌的訊康以及零壹,工作內容都跟網路息息相關,自己也興起了創業的念頭。
 
他觀察未來網通的產業趨勢不脫wireless與光纖2大主軸,但是他心想如果主打wireless,由於都是規格化的產品,只能拚經濟規模,能變化的空間有限,但如果走光纖這條路,每種規格似乎都有些彈性發揮的空間,這正是他追尋的企業價值,於是就確立光纖設備為公司發展的主軸。 

2個三化策略成為競爭優勢

1998年10月公司才正式成立,隔年就提供全球第1家10/100TX到100FX光纖乙太網路交換器,大家可能心想公司的技術怎麼如此卓越,其實這就是彈性的應用,因為當時主力機種是10FX,大家當然一窩瘋投入,覺得到100FX的日子還遠,即使做出來,市場還不成熟,成本卻又大幅提高,怎麼競爭的過別的廠商。
 
但未來卻發現等到時機成熟後,重新建置的成本大為提高,反而當時就橫跨10到100的公司產品,表面看起來成本較高,使用年限卻大幅增加。就是這種與眾人思想不同的思維,讓康聯訊在多如牛毛的網通設備廠中走出自己的路。
 
除了思維不同外,產品也在同中求異,客製化、在地化與全球在地化,是公司產品能在類似的產品中享受高毛利的法則,陳董為我們解釋,所謂客製化的產品就是除了一般規格性的應用外,公司更會針對客戶的需求做設計的變更,務必達成客戶的想法,………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11-1112期